影评|《气球》:奔向自由的拥抱
文/王栩
(影片信息:《气球》,导演:米歇尔·荷比西,编剧:基·霍普金斯、蒂洛·罗斯切森、米歇尔·荷比西,主演:弗莱德里奇·穆克、卡罗利妮·舒赫、大卫·克劳斯,德国,2018年)
彼得张开双臂,在对面这个人惊讶的注视下与之紧紧拥抱在了一起。这一拥抱如释重负般的漫溢喜极而泣的欢欣。对面这个边防军人只不过例行公事般的告知彼得,这里是巴伐利亚,就得到了彼得近乎狂喜的礼敬。随之而来的欢腾在这片林中空地上炸开,一颗信号弹腾空而起,撕开漆黑的夜,也照亮了边境另一边严阵以待,欲抓捕偷渡者归案的中校那张沮丧的脸。
“一切都白费了”,中校的喃喃自语,结束了这场由秘密警察主导的大搜捕,也呼应了彼得一家第一次乘热气球上天,妻子多丽丝宽慰幼子时坚定的话语:“别理会打击你梦想的人”。
大搜捕即为对梦想最极致的打击。因为第一次乘热气球飞越边境的失败,让多丽丝灰心之余,不由自主地萌生了对即将到来的灾难的预见。这些预见并没有即时来临的征兆,却让彼得一家仿若受了传染似的过着战战兢兢的日子。这段日子让彼得一家陷入自己吓自己的恶梦中,却通过这种恶梦般的日子诠释出了彼时的东德整个社会生活笼罩在一片高压和恐怖的氛围里。置身在这样的氛围,彼得并没有放弃飞越边境的计划。与此同时,多丽丝不慎遗失在热气球第一次升空失败的草地上的药物也让作为妻子的她坚强的转变了灰心的心绪。因为通过对处方笺的追踪,秘密警察终究会找到自己。接下来的日子,彼得开始了同时间的赛跑,着手进行第二个热气球紧张的制作。
紧张是影片所勾勒出的一股张力十足的气息。不同于那些惊险刺激、泛滥平庸的打斗场面所营造出的视觉效果上的紧张,《气球》里的紧张是隐于生活之下而又超越了生活的对抗。彼得和甘特两家为了飞越边境,共同制作热气球这个乘载工具,对这两家出自市民阶层的普通人而言,他们只想离开东德,去同住在另一个德国的亲友团聚。在这一简单的逃亡目的面前,影片并没有交待出彼得和甘特有何具体的政治诉求。倒是秘密警察们的大搜捕带着预想中似是而非的对政治失败的担忧给偷渡者事先定论了“叛国贼”的心理画像。
按照影片里未曾出场的安全部长的忧惧,若是有人乘热气球成功飞越边境,则东德在国际上就会陷入政治被动的局面。为了不在国际上授人以柄,给他国留下一个攻击自己的口实,安全部长严令秘密警察,必须将偷渡者抓捕归案。这就是超越了生活的对抗的由来。顺着影片的这一隐性线索梳理彼得和甘特两家人飞越边境的计划已失去了逃亡这一目的的纯粹性,在对抗国家这一意义层面上被一只无形的手拨弄出政治的肮脏和诡道。
显然,彼得和甘特亳不知晓自己制作热气球的过程已经被赋予了政治的意义。而政治,也是秘密警察们大搜捕的动力。对抗就在这种紧张的氛围里暗潮汹涌的交替上演着。一边是秘密警察对案件缜密的逻辑分析、上下协调一致的严密的组织能力,一边是两个极其普通的家庭奔向自由的不灭的向往。
影片演绎出了一个布满沧桑的年代。那个年代里,对抗着的双方都没有高科技手段和工具作为对自己的辅助。秘密警察们撒下漫天大网,用人力和不容置疑的命令筑牢了大搜捕行动统一、一致的基石。彼得和甘特则对照着书上的彩页进行热气球的制作。书本里是乘载自由的工具,书本外却是牢笼般的国度。
这个国度在彼得和甘特两家人义无反顾的乘上热气球朝边境的另一边飞越之际被他们抛在了身后。他们身后,秘密警察和全副武装的士兵蜂拥而至,翘首等待着从空中坠落的猎物。地面上的人群跃动着即将满载而归的欣喜,却被随后那颗照亮天际的信号弹照亮了抽搐在唇边的颓丧。
中校明白,他们成功了。在这普通人的成功面前,没人能弄清对一个国家而言,这样的成功意味着什么。仅仅一年后,东德的民众们可以持护照前往另一个德国去和亲友团聚,不用再乘热气球飞越边境了。自此,由国家所赋予的同普通人的“对抗”划上了历史的句号,政治的诡道则通过影像的再现将思索留在了观众的心中。
(全文完。作于2021年10月2日)
——文中观点属于作者本人,本人文责自负,与发文平台(含各类网站、论坛、自媒体、公众号)、转载纸媒、以及他人无涉——
作者简介:王栩。所用笔名有王沐雨、许沐雨、许沐雨的藏书柜、王栩326,定居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