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如果会说话,它还会想当树吗
![](https://img.haomeiwen.com/i4990359/507b5416ff6c9101.jpg)
树并不鲜见:城市街道两则的行道树,小树林里的树,原始森林里的树,种类或许不多,但倘若认不出来它到底是哪一种树,就称它是树,估计也多半不会错误——除非是真的遇到了那种长得像树一样的草。从科学概念来说,树就是木本植物的总称,一般具有木质树干及树枝。树有很多种,从赤道到亚热带、温带直到寒带,都有树的存在。所以,树确实不是多么稀罕的物种,只不过有一些品种的树确实也比较稀罕罢了。
或许也正是因为常见,所以反而见怪不怪,很少有人会觉得树有什么可写的。确实,作为植物,树肯定不会像人类一样说话,一般也不可能移动,一般都会被动物们“欺负”,“居住”的环境自己也没办法选择……但在英国博物学家和主持人理查德·梅比看来,并不是这样一种固有的认识。甚至不妨认为,在他的笔下,树也是有“思想”的,也在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甚至历史发生着或多或少的关系。看似简单的树,其实并不那么简单。
由一种名为皇后山毛榉的树——理查德·梅比认为,这种树“特立独行”——开始写,作者娓娓道来,探讨了存在于人、自然、历史三者之间的某种微妙关系。从存在就是合理的哲学关系上来考虑,这种想法确实没什么错。假如没有树,人类文明将会留下一个怎样的发展印记,确实很难说,甚至这种假设都不应该。毕竟,怎么能没有树呢?
人类注定无法离开树。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树在其中的起的作用,其实不难在字里行间找到。但却没有人会去想到,那个既不会说话、也不会移动、受到:“欺负”时也不会抗议或者难过的树,究竟能发挥出多大的作用。但在《树的故事》中,在理查德·梅比的笔下,树却变得仿佛很不一样了,拥有了这样那样的故事。以至于不禁要去想,树真的可以由人想怎么就怎么、予取予夺吗?
这个问题能够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答案,肯定不只是有一个唯一的一个。但在众多的答案中间,到底哪一个才是真的准确,却不能称之为确定无遗。更何况,很多时候,树并不只是能成为树本身,它会演绎出自己的故事、群体的故事,以至于别人的故事。它不会说话,并不代表它不能演绎历史;它不会移动,并不代表它就到达不了更多的地方。办法总比困难多,这句话对于树来说也同样适用。很多人没有见到更多的关于树的佐证,并不代表那些佐证没有存在过。不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发展有大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人类有思考力,也具备这样的条件,却并非所有的人都会注意遇事“三思而后行”。临时起义做点什么,听不进去善意的话而和错误的引导同行,最后总会遭受更多的失败和挫折。只有在真正静下来的时候,才有可能慢慢放松下来,才会有意无意间去注意到树的存在。譬如鲁迅先生就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细细品味,这句话可一点都不寻常,含义隽永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