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笑与泪——老舍《我的母亲》随感

2018-09-04  本文已影响202人  沈祎荧

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是一篇回忆母亲的散文,通过平实的叙述,表达了对母亲深深感激、怀念之情,“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悔之情,读来还是沉重的,于我。

笑与泪——老舍《我的母亲》随感

我以为学生通过阅读也能感受得到,因为他们也已十五六岁。有一段落,是重点赏析的部分,讲述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我特意请一位女生来为大家朗读。

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晓至晚地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地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这一段,通过细节,最能体现母亲的内心世界,由喜出望外、激动,到失望、无奈,表现了母亲的深明大义和对孩子无尽的爱。不知为何,学生读着读着,暗自在那发笑,我当然有些愠意,但并没有打断她,而且等她继续读完。读完后,我询问她:“为何发笑?”她说:“这作者写得很搞笑啊!”我说:“哪里让你觉得他写得很搞笑?这文章读来应该是让人觉得沉重的呀!”她不服气:“你看文章写的‘泪遮迷了我的眼’,然后又写‘泪又遮住了我的眼’,我觉得这写得很搞笑,一句话说几遍。”我叹惋,学生根本没有读进去。

这样的细节,学生尚且年少,不太能够领会,生离死别遥远着呢,除了按时打生活费,恨不得家长隐身不见。如何跟他们去聊作者的一再涌出的眼泪?我讲了自己的切身体会。有一两个与母亲有关的场景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每次想起都满怀愧疚。有一次,是上小学一年级时,放学时,我为了跟同学一起玩,故意绕远路回家。学校在一座山头上,绕远路就下一个陡坡,然后绕到邻村的路再回去,基本是与家的方向背道而驰的。刚下到坡底,母亲扛着一根杉木正准备上坡,抄近路经过学校回家。那时家里正在母亲来的方向那边的马路边盖新房,杉木估计是为请木匠做门特意扛回来的。我匆匆地跟母亲打了一个招呼,说我回家了,然后跟同伴继续绕远路走了。母亲什么话也没说,估计是又是扛着重物又是上坡,累得没有来得及说什么,我就跑得远远的了。可跟母亲分别没多久,我心里老是忐忑不安,就这样我跟母亲渐行渐远。不用说,母亲肯定比我先到家。那时懵懂无知,总觉得跟母亲分别,总有在家汇合的时候,不在乎一时半刻的短暂时光。现在每每想起,懊悔当时没有陪着妈妈返回,一起走近路回家,而是把她一个人扔在了回家的路上。因为我再也没有机会了,跟母亲的分别成了久远。还有一个场景是上中学时,有次吃了中饭刚刚返校,不知学校何事,下午又回家。冒着微雨,十几里路走回家,母亲正好端着碗准备吃中午的剩面条。其实我也不饿,可看母亲把剩面炒成炒面,感觉实在是香。母亲直接把碗递给了我,我三下两下把面吃完,才意识到母亲根本没吃,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吃的了。现在想来,仍然愧疚难当。老舍先生为什么一再被泪遮迷了双眼,那就是一种不舍又愧疚的心情,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但却再也无法从脑海中删除了。我能理解,是因为我也有类似的经历,更因为我的母亲也离开了我。这,又如何笑得出来呢?泪一再遮迷双眼,那就是事实呀!

后来,讲到后一段,老舍先生对母亲的依恋与怀念。我自己读着也不觉满眼噙泪——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我不知道有多少孩子能懂。我多么希望他们都能懂得这种情感,又是多么不希望他们去真正经历这种心情。我希望他们能更长久地拥有这份孩子气,拥有这份安定感。

他们的笑,除了对作者的一无所知,更是对情感体验的一片空白。若非经历,谁又能感同身受呢?也罢,你哭,世界不可能陪你哭;你笑,世界也不可能都能包容你的笑。一部作品,总会有不同的解答,所有的学生都按照我的预期去领悟,我也是奢望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