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有意思的文章读书

《叔本华思想随笔》读书笔记:9、《论哲学和智力》

2016-09-07  本文已影响294人  慕愁空

一篇2010年的旧文,纪念一下曾经读叔本华的时期。

阿图尔·叔本华(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

9、《论哲学和智力》

“我们所有知识和科学的支撑基础是不可解释之物。”“这不可解释之物属于形而上学探究的内容。”这论述哲学的内容。

关于哲学家,叔本华认为他们认识到了自己是普遍意义上的人而非这样或者那样的人。只有智力天赋高的人才能从单个事物中看出普遍性。哲学、艺术、科学都需要把我们的思想智力投向事物的普遍原理。

“探索哲学的两个首要条件是:①具备勇气坦白承认自己心中的疑问;②把一切不言自明的事情引入清晰的意识之中,把这些事情做完问题加以探索了解。最后,要真心探究哲学,我们的精神思想必须处于真正悠闲、自得的状态之中。”探究哲学是不能追求实际目的的。

哲学家和文学家相比,文学家通过作品表现生活,读者群广泛,哲学家从生活中抽丝剥茧,提炼出精华,读者群小;文学作品可以共处,但哲学思想体系不能相容,哲学家要获得名气比文学家难得多。能够名垂青史的哲学家是相当了不起的。

哲学家“必须把读者置于一个对于双方来说都肯定是共同的立足点和审视角度——而这不是别的,正是我们每一个人所普遍共有的体验事物的意识。”而把无法直接言说的认识作为出发点是荒谬的,会造成读者理解上的困难。

叔本华认为自己静思默想和与他人交谈相比,前者才能统一连贯,“通过对话这一共同思考的方式是永远不可能发掘出深刻的哲学真理”。当然,谈话的方式也有其好处,“有助于我们先期演习一番,找到和厘清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对随后找到的问题答案进行检验、核实和审判”。

“讨论和比较别人所说过的东西不会特别帮助我们获得对事物的洞见”,“只有通过自己对事物的思考才能真正充实我们对事物的洞见和知识”。

“哲学家和文学家一样,只能是天生的,并且,前者比后者更加稀有。”

叔本华否定了“哲学是一门纯粹的概念组成的学问”的定义,认为哲学的源泉是对世界的直观把握。

“如果我们知道一些东西的同时,又承认不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那我们的所知就有了双倍的价值和分量。”

“发自对事物的客观和直观认识,并以合乎逻辑推论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世界观不可能是完全错误的。”他认为例如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绝对的唯心主义至多只是失于片面而已。从大自然的某个角度得出的结论都是正确的,但可能片面和不完整,这时需要的“只是补足,而不是辩证和推翻”。

哲学相对于科学的迅速发展,显得过于缓慢,但这是因为宗教的扼杀和禁锢。

谬误的学说只服务于一时的形势,而真理永不过时。

妨碍我们发现真理的是先入为主的观念和偏见。

叔本华认为真正的哲学应该是向内审视而非向外探索,因为我们直接认识的只是自己而已。

叔本华对哲学的分类:“①对原初和基本表象,亦即直观表象的考察——人们把这一类的考察名为认识论(Verstandeslehre);②对派生的表象,亦即抽象表象的考察——这包括形成和应用这些抽象表象所应遵循的法则,亦即逻辑。或者理智学说(Vernunftlehre)。”对于后者的继续深究的哲学就是狭窄意义上的形而上学(Mataphysik),它又分为三类:“大自然的形而上学,美的形而上学,道德伦理的形而上学”。他否认理性生理学和灵魂学说的存在,因为“对于作为超验之物的灵魂的假设是无法证明、欠缺根据的”。

“智力之于内在的意识界就好比光之于外在的物质界。”“生命,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就是一个燃烧的过程,在这燃烧过程中所产生的光就是智力。”

“每一声称不带任何预先假设的哲学方法都是大话、空谈。”哲学探究必须有一个既定之物作为立足点。从主体出发的哲学,因其直接的本质而具备了一大优势,但却有片面性也不是完全取得证实的。从客体出发的哲学则带来了纯粹的自然主义(Naturalismus)——叔本华认为更确切的说法是绝对的自然物理学(absolute Physik)。但是这种哲学的局限性在于,“认识的主体及其官能迟早要成为被考察的对象”。

“不仅显而易见的事物和道理是经由我们的直观,而且,任何真实、确切的领悟都是如此。”任何语言都有无数比喻方式,致力于把抽象还原为直观。哲学家更应该从直观知识汲取素材。书本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哲学家研究的对象应该是整个自然界,分支就交给自然科学家、动物学家、历史学家等等。伟大的思想家不会弃整体事物不顾,只局限于某一领域。

长时间思考某一问题会致使智力迟钝,但过一段时间后重新审视问题会有不同的发现,这样的时刻被成为“灵感闪现的瞬间”。普通人也有这样的时刻,天才也不能一直保持这样的状态。无人总是理智的。

关于记忆力,叔本华认为我们应该苛刻、严厉地对待它,这样才能保证记忆力的良好运作。记忆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刻意的死记硬背,另一种是事物对我们造成了印象,我们自然而然地记住了它们。当然后者比前者更有效。如果我们怀着兴趣和热爱去学习和记忆,留在脑海中的印象就更多,因此记住的也更多。

“我们思想的特质(这些思想诉诸形式的价值)发自内在,但思想的方向,因此也就是其处理的素材,却是外在的。”二者的协调程度对于思想的价值意义重大。我们要拒绝平庸的思想,这样才能有真正有价值的思想出现。

“我们几乎可以认为我们一半的思维是在无意识中进行。”“有意识的思维在脑髓的表层进行,无意识的思维则在脑髓的内层发生。”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与之如出一辙。

叔本华批判以下的观点:

1)自杀是懦弱的行为

2)不信任别人的人自己本身就是不诚实的

3)功勋卓越的人和思想的天才,其自谦是发自内心的

4)疯癫之人是极其不幸的

5)哲学是无法学习的,但却可以学会哲学探究——事实真相却与此说法恰恰相反

6)创作优秀的悲剧比创作优秀的喜剧容易

7)懂得一点点哲学会使人不相信上帝,但懂得很多哲学却使人信奉上帝(这一人云亦云的说法是培根先提出来的)——是吗!难道真的是这样?

8)“Knowledge is power”——混账的鬼话!一个人可以很有知识,但却并不因此拥有丁点力量(或权力),而另一个人很有力量(或权力),但却没有丁点知识。所以,希里多德非常正确地表达了与此相反的说法:“至为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懂得很多,但却对事情无能为力。”有时,一个人的所知会使他有了对付别人的力量,例如,他知道别人的隐私,或者,别人不知他的底细,等等。但这仍不足证实“知识就是力量”的说法是正确的。

“对知识的渴求,如果目标瞄准在事物普遍的原理,那就是求知欲(Wissbegier);但如果渴望知道的东西只是单个、零星之物,那就应该被称为好奇、好打听(Neugier)。”叔本华还说小男孩倾向于前者,小女孩倾向于后者(不能歧视女性啊!)。

“智力不是以其广度,而是以其强度(或深度)见称。”“一千个傻瓜凑在一起也产生不了一个聪明、理智的人。”

庸人缺乏两种能力:“判断力和拥有自己的思想”。

“要获得独创的、不平凡的、或许甚至是不朽的思想,那我们只需要完全从世事中脱离一片刻的时间。”但这条件很难达到,因此,这也正是天才的本职工作。

要是作品获得认可,必须与同时代的人步调一致,但这样伟大就无从产生。因此天才总是孤独,因为他们缺乏交流对象。众人仰慕他们,将其视为崇高,反过来天才看大众就有多渺小。天才独一无二。

人们崇拜的对象经常是错误的,比如过分关注文学家的生平轶事等等。

天才甚少为金钱创作,也不为名声创作,“天才的目标就是完成自己的作品,把它们作为自己生存的真正成果和神圣之物奉献给人类;他把这一人类的财富交付给更具判断力的后代子孙。”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