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上 || 每一个当时,都稍纵即逝
2020年8月13日 星期四 晴
01
捧读《目送》,龙应台那温情而略带忧伤的文字,便会慢慢沁入心脾,久久地抚慰着我的灵魂,心中百感交集。
《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文字冷峻、隽永,意蕴深邃、忧伤,龙应台用她半辈子的阅历,洞明了生命的奥秘,写所有缠绵缱绻的感情和牵挂,写尽了光阴的故事和人世的苍茫,如烛光冷照山壁,令人心有戚戚。
写此书之时,龙应台的人生已至中途。人到中年,上要伺老,下需育小,灵魂想要突围,而肉身却重重拘锁,自然也就有许多沧桑与厚重。
虽然,龙应台的笔触恬淡如水,文字几无矫饰虚伪的痕迹,一如其率真的个性,但因其源自心底的感悟和深情,所以常会洞穿人的心灵,引发人性的共鸣,读来让人悲怆,有一种“念天地之悠悠”的辽远与苍凉。
02
生命,有如路边的小草,一岁一枯荣,根柢仍在,茎叶兴衰,一代一代的生命悄然而逝,但基因传承,血脉流转,一代一代的生命又如雨后春笋,生生不息。
其实,龙应台所写的就是一个关于光阴的故事。在时光的洪流中,生命的种子渐渐发芽,然后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也就慢慢地由柔弱到高大,再由高大到佝偻,慢慢地,我们自己也变成了别人眼里弯曲的背影。
在熙熙攘攘的人生之路上,婴儿慢慢长成,而老人也渐如婴儿,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逃脱的宿命。老小老小,自古而然,但如婴儿般的老人却没有初生婴儿那般的生机与活力,与之相伴的是衰老和笃疾,由此而传递给后人的往往是伤感和悲凉。而龙应台的父亲,恰恰是在失忆、不能自理的失能状态下离世的,而母亲后来也失智,这让亲情深厚、心思细密的龙应台何以承受?
幸好,她还有终身为伴的笔墨,能够把千千的心结,满腹的惆怅,统统都诉诸笔端。她的笔端所倾诉的,就是时光中人生的悲欢离合,就是这个历程之中的心灵故事。这个历程,每个人虽然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际遇,但一般都有相近的心路。
03
前些时候,偶尔在街边遇到自己的一位高中老师:花白的头发,瘦削的身形,走路颤颤巍巍,犹如寒风中的枯叶,随时都会凋零。想起三十多年前的老师,博学儒雅,风度翩翩,而今看来,让人有恍若隔世之感。看着老师渐行渐远、茕茕孑立的背影,顿生伤感——原来,生命是如此的脆弱,青春之花更是如此的短暂,每一个当下,都是稍纵即逝的永远。
记得单位的一位退休老同事,老伴去世多年,原以为他就会这样孤独老去,可最近听说他又找了新的老伴:还有我刚参加工作时的那位性情古板、不苟言笑的老科长,近来也常见他每天和新老伴一前一后地外出散步。当时还不太能理解:四五十年代的人,青春飞扬的时候恪守传统,怎么老了老了都突然思想开放了呢?
后来却一下幡然醒悟。儿女们或早出晚归操劳着各自的事业,或身在异乡奔忙着远大的前程,他们都已经成为老人无法企及的背影;而老人们则早已腰身弯曲,头发花白,他们需要有人相看、相携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
这时,两位孤寂的老人就能相互陪伴,彼此守望,心灵也算是有所依归,而每天目送彼此如风中枯叶般的背影,也就成为了他们人生中最后的晚霞和美丽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