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房子会说话

2023-01-29  本文已影响0人  阿菜爱读书

下午侄女小语给我打来视频电话,跟我说她在老家墙上留了言,明日她们一家也启程奔赴浙江了。

我看了后说写得真好,当时真应该让每个小孩都在墙上签名,看这粉笔迹能不能维持一年。

这面墙,可是见证了这群小孩这个过年的欢乐。

她们关在这个房间里,刚好找到一袋粉笔跟粉笔擦,于是上起了课。

四年级的小语是老师,二年级的女儿抢着当班长,一年级的阿一,大班的文文,中班的阿定坐得笔直听着小语老师在上“生命安全课”。

自然还有我那个坐不住的儿子,就像是每个班上都有的那种调皮捣蛋鬼,一会儿坐那儿剥橘子,一会儿趴地上撅着屁股画画,完全不把老师放在眼里。

她们也在这面墙对着的上下铺里,睡了十几个晚上,聊了十几晚的夜话,随机组合玩了好多场过家家,最后在我们走的那天还把房门给拆了。

是真正地把房门玩坏了以至于倒下来,老爸没吭什么声。

换作是我们小时候干这事,肯定是挨一顿胖揍的了,如今,老爸年纪大了,火气也小了,再来孙子可不是儿子,乱打不得,只好让那扇门担下了所有。

想想那座老房子,如果它会说话,可能也挺难过的。

只有过年这十来天,它的人气是最旺的,里边装满了欢声笑语,也装满了撒泼打滚,然后慢慢地,一家人一家人陆陆续续地离开了。

到了清明过后,停侯最久的父母也走了,门窗锁闭,每年大概有8个月是空荡的,只有灰尘在里边无声倏落。

每一座房子都是喜阳,喜风,喜人来人往,喜沾人气的吧。

而今这帮孩子还小,不太懂,还愿意回来凑个热闹,觉得好玩。

也许等他们再大些,更大些,他们会开始觉得不适应,不喜欢吵闹,不喜欢人多,不喜欢这么无聊的形式化,追求更舒服的环境,或者更自由的方式,也不一定就肯把一个宝贵的过年假期装进这个老房子。

如果这座老房子有自知之明的话,就该清楚,大家留恋的根本不是它,而是走进这里边的人。

如今有了越来越多的过年方式。

单身的年轻人们或小家庭,利用这个假期直接去一场远游。城市中的家族聚会,更多是在餐厅里的包厢,或者是几家人租栋别墅住几天,做饭打牌游戏。或者也有老家父母到城市中的反向探亲。

那种所有人回老家聚的生活方式,其实很难年年都有。

房子本来就是一个容器,是里边的人才赋予了它们意义。

潮汕还好,毕竟潮汕什么都方便,也有它独有的浓厚的风俗,在外的游子逢年过节愿意回去感受年味。但是在内陆一些不发达的地区,那些翘首以盼,一年甚至几年才等到子女回来一趟的留守父母,内心该是多么的悲凉。

而当那些探亲小车开走,父母用土特产给他们装满后车厢后,悄悄抹泪。因为他们知道,来往一趟,好难,如果没有特殊的事情,下一次见面快则一年,慢则几年。

不是子女不愿意探望,而是出门在外,身不由己。有些地方,坐完飞机火车后,还得转大巴,再换小三轮或摩托,带着叮叮当当的东西,实在艰难。

开小车吧,如果按照7天假期休,来往两程高速堵车也塞得你没脾气。

再回到老家短暂住几天后,各种高人情往来或是七嘴八舌,也让人想逃离,相见不如怀念。

乡土中国地大物博,各有各的乡情,但我非常清楚,这种故土留恋,下一代恐怕只会越来越淡漠。

因为那确实不是他们的根,他们已随多数父母,去了最后的歇脚处,换了属于他们的记忆。

徒留我们年纪越大,越给自己赋予一些回忆与意义罢了,但这些,与他们,终究是不太相关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