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在意别人的差评,注定成为人生输家
01
同事李姐的女儿可可,已经过了幼儿园入学年龄却迟迟未去上学,我们问起来,她说出来的一番话,语惊四座。
她说孩子一岁多的时候,由于总爱独自玩耍、吞食玩具、原地转圈等行为被诊断为自闭症倾向,医生建议多带她出去与同龄孩子接触,父母更要多陪伴,建立亲密关系。
“印象中,可可很乖巧懂事,那后来呢?”我们追问。
李姐说,她和老公都是普通工薪阶层,孩子丢给公婆,但是他们隐瞒了“病情”,老人又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偶然几次发现可可并不喜欢与同龄孩子玩耍,便觉得面子挂不住,忍不住当众大声斥责女儿不合群、不尊重人,一些小朋友总是嘲笑可可胆小怕事。
起初可可懵懂无知,完全不在意其他人的差评,几次三番下来,看到那些差评令我十分伤心,可可就越来越不爱出去玩儿,也不跟人说话。
我们都怜悯地看着李姐,其中有一个同事却诚恳地说:其实,真的不必这么早给孩子贴上自闭症、不合群的标签,可可才三岁,我相信她会很快适应新的生活。
这件事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有一个男孩小时候顽劣捣蛋,老师年年给了他差评:“不遵守纪律,带头起哄,目无师长。”同学的家长常说:“小地痞一个,不要带坏我家好孩子。”邻居也总是唠叨:“这孩子可真烦,不是今天砸破窗户就是明天推倒了花盆,到处惹是生非。”
后来他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却更加出格,大二就休学去创业,第一次失败了,欠了一屁股债,仍然不安分,四处借债众筹了第二次创业。
可男孩的妈妈面对所有对她儿子的差评,一点儿也不介意,因为她觉得孩子调皮捣蛋是天性,根本与“又差又坏”扯不上边。成年后只要是男孩自己做出的决定也绝不干涉。
当年那个收到一堆差评的男孩,如今早已站在了人生的巅峰,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男孩常常对别人说:“我有一个好母亲,当所有人都认为我不好时,她从来也不介意,更不曾打击放弃过我。”
这个男孩就是乔布斯。
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会生活在他人的评价中。评价有好评和差评之分,有的父母一听到好评就眉开眼笑,甘之如饴;可一听到差评就失望难过,接着对自己的孩子撒气,横挑鼻子竖挑眼。
太在意别人的差评,并气恼孩子没为自己争光,这对孩子心灵上的伤害,比皮肉之苦更严重,因为心灵的创伤,更难愈合。
02
这个世界上最不开心的人,是那些太在意别人看法的人。而身为父母的我们,却把这种不开心传递给了孩子,屡次与别人的长处比较,渐渐地让自卑情绪也开始在孩子心里疯长。
太在意别人的差评,就是在心里饲养自卑的毒瘤,一旦发展成为了“自卑情结”,就会吞噬掉自己的幸福。
心理学家将自卑分为原生自卑和次生自卑,一定程度的自卑感,是每个人都会体验过,也是正常且健康的,而“自卑情结”却往往会是不健康的,它更持续,让人难以逃脱的恶性循环,最终使得个体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或否定。
这里的原生自卑,就产生于儿童时期。
当父母不断强调孩子的缺点、所犯的错误,甚至恐吓孩子说:“别人都能把书念的这么好,你为什么不行?"”今天张阿姨的儿子钢琴过了十级,你怎么就不能学一下他,整天游手好闲一无是处“,如果长期处于这样的家庭教养之中,会让孩子始终认为自己就是比不上其他人,从而产生最初的、根深蒂固的自卑感。
那么,什么是次生自卑?当孩子成年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能力实现自己童年时期的目标或内心的标准时,就会感到自卑。
次生自卑会迫使人们回到原生自卑找寻原因。
成年后发生的事,仿佛是对幼年时自卑的佐证,他们很难相信自己的失败是一时的。
这样,原生自卑与次生自卑的纠葛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如果从小到大,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困难、挫折、失败不断打击着自我价值感,与此同时,又遭受到了来自父母、同伴、老师、同事的嘲讽和指责,就是这个看似矛盾的循环把很多人困在了自卑的情结里。
正因为从小就有这种原生自卑,于是我们往往会发现,这些孩子即使再努力再优秀,也会选择与一个让旁人跌破眼镜看似根本配不上的伴侣结婚,找工作不敢去大公司投简历,或者工作中不能勇于挑战困难,一辈子都困在自卑的枷锁里战战兢兢患得患失。
03
太在意别人的差评,这是原生家庭的桎梏,亦是人格不成熟的表现。
Mark Bauerlein(马克·鲍尔莱因)说过: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根本毫无意义。
诚然,根据马斯洛需求层级,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有被人关注被人尊重的需要,但每个人对于关注的承受力是不一样的,于是就会出现“聚光灯效应”。
就像假设自己处于“聚光灯下”一样被人关注,这种效应对每个人都有影响,但其实只存在于你的头脑中,而非真实情况的反应。
我们总是会不经意把自己的问题放大,过分焦虑别人的评价,其实没有人像你自己那样关注自己,也没有人始终处于被关注的中心。
所以,凡事放轻松一点,对于一些无心的或者不怀好意的差评和非议,不去理会,否则就是庸人自扰。
英国作家毛姆以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为人物原型创作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中,男主角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位为追求艺术梦想而抛妻弃子的中年男子,他突然发疯似的舍弃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与土著人一起生活,获得灵感,创作出许多艺术杰作。
这样的人一定承受了世俗之人的谩骂和诅咒,然而他却做到了一直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他的画从不给同侪评判,死前还销毁了很多画作。
而另一位表现主义的先驱文森特.梵高从小敏感、慎虑、偏执,一次因为接受不了朋友高更对自己某副作品的批判而发生激烈争执,回家便割掉了自己的一只耳朵并导致精神失常,一辈子穷困潦倒,郁郁而终,死前只卖出过一副油画。
没有人喜欢听见别人的差评,但是成功者面对争议往往充耳不闻,失败者才会被差评裹足不前。
正如《明朝那些事儿》中所说:这世上只有一种成功,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如果什么事情都按照别人的评价去改变自己的人生,那又有什么意思?你还要继续用这样的方式去安排你孩子的人生吗?
不要太在意别人的差评,因为只有自己对自己的肯定才是生命的重心。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自己身上,时刻保持积极状态,去体验,去创造,去给予,去接受新鲜的思想和变化,好好地活在当下。
04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
彼之蜜糖,吾之砒霜。
太在意别人的差评,不仅会将原生自卑根植在孩子心中形成恶性循环,自己的生活、婚姻、事业也仿佛诸事不顺,注定要成为人生输家。
众人皆知,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历史中,却有人因为听信旁人的妄议,输了棋局,丢了官职。
北宋政治家和文学家王安石业余时间喜欢下棋,他做宰相之前,家里养着几个会下棋的门客。
有一天,王安石想考验一下门客们的棋品,便去市井茶楼中摆了一盘棋。路人不知下棋人身份,便开始品头论足,其中有两个人便是王安石私下安排的探子。
激战正酣时,两个探子故意争执,放风给下棋人,告诉他王安石的棋局漏洞百出,而且朝廷中很多人都在排挤王安石。
于是,有一位门客便故意输给王安石,当晚就收拾包袱告老还乡,王安石欲挽留,那人还十分愤慨,说王安石明明知道自己仕途黯淡,差点儿毁了他的大好前程。
过了几日,王安石称相的圣旨传遍汴京,那个轻信非议、不识时务的门客悔之晚矣。
人生的起起落落就像一盘棋局,如果内心不够笃定,一味轻信别人的差评,失去的不仅仅只是领导的信任、亲人的依赖、朋友的投靠,输掉的可能是人生。
所以,请你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给自己背负上沉重的心理负担,甚至为了能够得到别人对自己的肯定去讨好别人,还把这样有违内心的人生哲学传授给了孩子。
现在,我也是一名母亲,偶尔会听到别人对自己孩子的差评,最初的反应也是自责、埋怨孩子不够完美。但埋怨到一半时,我忽然觉得自己太傻,家长太在意别人对孩子的差评,是一种悲哀。
我要摒弃这种悲哀,敝帚自珍,不要受他人的目光所裹挟,不管别人怎么看,我的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阿甘正传》里父亲问阿甘:“你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什么意思,难道我以后就不能成为我自己了吗?”
对啊,狮子从来都不会在乎羚羊的想法,正如彪悍的人生从来都不需要解释。
END
作者简介:狮子座正能量辣妈,复杂人生解局人,非典型文艺设计师,读研时担任校报主编,毕业后工作五年从设计院裸辞。懂点心理学,专注塑造女性职场、婚姻幸福力,愿我的文字,陪伴万千女性共同成长。
往期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