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诗选刊诗歌岛桃源诗篇(精选)

谈诗 | 莱蒙托夫《帆》

2017-08-08  本文已影响479人  路人锋

文 / 路人锋

本期诗歌赏析开篇之前,感谢诗歌推荐人:简书作者梦村老杨”。此赏析为一家之言,如您有不同看法,请在评论区留言,我们来一起去探索优秀诗歌中的秘密。

《帆》

莱蒙托夫(俄) 刘文飞译

在大海蔚蓝色的雾霭中
孤独的白帆闪耀着白光!……
它寻求什么,在遥远的国度?
它抛却了什么,在亲爱的故乡?……

波涛嬉戏,海风咆哮 ,
桅杆弓着腰嘎嘎地响……
唉,它没在寻求幸福,
也没有逃避幸福的向往!

下面是蔚蓝的激流,
上方是金色的阳光……
不安的孤帆在乞求风暴,
仿佛在风暴里才有安详!

米哈伊尔·尤列维奇·莱蒙托夫:(1814年10月15日-1841年7月27日),俄国作家、诗人。被视为普希金的后继者。父亲是退役军官。 14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27岁。

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 莱蒙托夫是19世纪上半叶,俄国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为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诗歌赞美自由,歌颂祖国,谴责专制农奴制,表达了进步贵族的民主革命思想。主要诗歌作品有《童僧》、《恶魔》、《诗人之死》等,还写有长篇小说《当代英雄》。

普希金的诗歌被称为“俄罗斯的太阳”,莱蒙托夫的诗歌被称为“俄罗斯的月亮”。由此,可见他的诗歌对俄罗斯,乃至全世界的影响。

《帆》这首诗,诗人创作时年仅17岁。正值叛逆年龄,全诗表现了一种叛逆精神和追求自由的渴望,这首诗也影响了很多年轻人。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浪漫主义诗歌。何为浪漫主义,我在这里作一个简单的说明:

浪漫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德国古典哲学,其基调是唯心主义,它突出“自我”,夸大主观的作用,强调天才、灵感和主观能动性,甚至宣扬宗教和神秘主义。推崇想象力,强调主观情感,注重抒发自我,热爱和赞美大自然,这都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些典型特征。浪漫主义文学最主要的成就是诗歌,我们熟悉的浪漫主义诗人有,“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拜伦、雪莱、济慈、雨果、夏多布里昂等。

莱蒙托夫,属于从浪漫主义文学向现实主义文学转型期的诗人,他前期的诗歌被浪漫主义影响很大,等到他创作的后期逐渐转型为现实主义诗人。莱蒙托夫也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

这篇浪漫主义诗歌《帆》,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诗。咏物诗在我们的古诗词中比比皆是,当然也具备与古诗词同样的意趣和魅力。诗人托物言志,借物抒情,通过对白帆的歌颂来体现诗人的战斗精神、叛逆和对自由的追求。“白帆”与诗人的自我形象融为一体,成为莱蒙托夫的自画像。 莱蒙托夫流放地:高加索山区

接下来,我将从“四美”谈谈这首诗歌。“四美,”即视觉美、听觉美、戏剧美、结构美。因为这四美才造就了一首短而精美的诗歌作品。

第一,视觉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当你从头至尾初读这首诗,感觉就是一幅油画,色彩非常鲜明而且很容易感知。莱蒙托夫不仅诗写的好,而且画画也是高手,写出这样画面感十足的诗歌作品,也不足为奇。那么,我们来看一下诗人是如何去表现画面感。

第一节前两句:“在大海蔚蓝色的雾霭中,孤独的白帆闪着白光”。诗人用三个鲜明的意象“大海”、“雾霭”、“白帆”勾勒出一幅”孤帆渡海图“。如果诗人是导演,那么诗歌的前两句,使用的就是一组长镜头,展现出一个宏大的场景,让读者的眼界一下变得开阔。其中的色彩表现很清晰,大海是蔚蓝色,雾霭是灰色,帆是白色。

第三节前两句:”下面是蔚蓝的激流,上方是金色的阳光“。如果第一节是长镜头,那么第三节就是长镜头拉近后的特写。诗人用了”激流“、”阳光“的意象,色彩运用是蔚蓝色和金色。这一句也暗示了时间的推移,雾霭渐渐消退,上方出现了金色的阳光。

诗人直接运用自然的意象和鲜明的色彩,创造出一种”清水出芙蓉“的视觉美。

莱蒙托夫流放地:高加索山区
第二,听觉美,山雨欲来风满楼。

这首诗不仅视觉鲜明,如一幅历历在目的油画。而且听觉的运用,也丰富了读者的感受。第二节前两句:”波涛嬉戏,海风咆哮,桅杆弓着腰嘎嘎地响“,这不仅是一个拉近的特写,而且这种特写中还有声音去制造气氛。这就使整首诗不仅有画面的变换,还有声音的调度。这种视觉和听觉的完美融和。无形中给读者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迫感。

莱蒙托夫流放地:高加索山区
第三,戏剧美,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首诗中更有趣的是,在视觉和听觉制造的紧迫氛围中,每一节后两句都暗含着一问一答的形式,这就充满了一种戏剧性。第一节后两句是问:”它寻求什么,在遥远的国度?它抛却了什么,在亲爱的故乡?“。如果是一出戏剧,这两句就是开头设置的悬念,给观众寻求答案的欲望。

第二节后两句是第一次回答:”唉,它没在寻求幸福,也没有逃避幸福的向往!“。这个回答,道出了一种普通人的追求和向往,那就是幸福。我们以为这就是答案时。诗人在最后一节突然发出:“不安的孤帆在乞求风暴,仿佛在风暴里才有安详!”。这样的回答,令人触不及防,给读者一种无形的震撼。好比一个无计可施的拳手,突然一个重拳直中你的心脏,将你打倒。可见,诗人不是普通人,是一个充满战斗精神的勇士。

这种问答形式的设置,给人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戏剧感。

莱蒙托夫流放地:高加索山区
第四,结构美,大浪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从传统诗歌来讲,这首诗歌是典型的卒章显志结构。但是,我们来换个角度来看,因为本诗与大海有关,不由让读者想起潮水。全诗每一节都像一波潮水,一波盖过一波,一步步推到你的面前。这里,不由让我想起刘禹锡《浪淘沙》中的诗句:”大浪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邹静之在《漫谈诗歌创作》中说过,原话已记不清,但大概意思是,短诗要的就是一种速度感,这种速度感要靠转折去实现。莱蒙托夫这一首诗,就是很好的例子,它的每一节都是一个转折,第一节画面感转折到提问,第二节从第一节的画面感转折为声音,从第一节的提问转折为回答,第三节又从声音转折为新的画面”激流和阳光“,又从平实的回答突然转为震撼人心的宣言,一波三折,这就是速度感。

一首传世的名篇,各有各的特点,既然可以流芳百世,其中一定有它的秘密。来吧,我们一起来探索诗歌的秘密。欢迎大家推荐现代诗歌给我,请于欢迎与路人锋一起谈谈现代诗歌下方留言,请注明”作者+诗歌名“。

往期回顾:

谈诗歌:海 子《日记》
谈诗歌:叶 舟《漫山遍野的今天》
谈诗歌:顾 城《小巷》
谈诗歌:瘂 弦《秋歌,给暖暖》
谈诗歌:郑愁予《错误》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