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做教育无戒学堂: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教育

评课不宜大而空,细微之处见精神

2018-01-24  本文已影响47人  张馨28
图片源于网络

评课的时候,常见以下评语,诸如:教材熟练,教态大方,教学环节齐备,教学结构完整,思路清晰,过渡自然,重难点突出等等。

这些都没错,这是常识,是课堂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只是,总感觉似乎哪儿不妥,或者还缺些什么。

首先,这些评语太重形式,有些僵化。比如其中一个评语:教学结构完整。

许多课堂太注重“教”的完整,甚至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完整,老师会刻意追随各个环节,不肯放手每一个点,甚至每一句话都要环环相扣。一堂课下来,老师就得特别注意语言的表述,起承转合不敢放松,上下文也得自然过渡,一个环节也不敢懈怠。如此下去,老师的精力全集中到结构“结构完整”去了,很难再用心关注学生。就这样,老师对个嘴巴,学生对个耳朵,讲课声音在耳边飘过,时间也嗖嗖飞过。

但是,真有这个必要吗?好课的标准是啥?只是一味地追求完整吗?要不要每一个细节都表述完整?得要看学生的需要。

好钢该用在刀刃上,课堂时间该用在训练学生发展、训练思维上。教材上有的,学生一看就懂的,各个环节、细节老师再重复一遍,不是浪费吗?一节课就40分钟,你唠叨完了,学生啥时候学?学生不先看、先学、先思考,老师怎么能开讲?

老师的作用表现在哪儿?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最近发展区,促进他们最大限度地发展。这一起点就是学生独立自学所能达到的上限。学生没自学,连个起点都没有,老师怎么能创造一个发展区域?所以,与其一味追求表面上的完整,倒不如节省一些时间来,先让学生自学。然后,时间有限,自然不能奢求每一个环节都完整,跳跃性思维,说不定会更好。

举个例子:九年级上册《法国大革命》,定向预习之后,讲拿破仑加冕称帝时,老师说:“主教很尴尬,其他人很纳闷,消息传出去,贝多芬更是很生气!”学生眉头一皱,好奇心来了,马上就问:“拿破仑和贝多芬有啥关系?”此刻,再讲贝多芬的民主共和梦,他的第三交响曲及扉页上的“献给拿破仑—波拿巴”。但是,随着拿破仑的加冕称帝,贝多芬英雄梦碎......顺便也提一提拿破仑的无奈之举——加冕的华盛顿,专制的必要性,甚至追随到“法西斯”的缘起……学生听得很专注,似乎走进了真实的历史情境中,历史人物也如邻家大叔般鲜活。这样的课堂,让历史走进现实,融入学生的精神生活。思维如此跳跃,不比四平八稳的结构完整来得更有效吗?

再如,讲拿破仑后期对外战争的影响时说:“....拿破仑后期的侵略战争给当地人带来的仅仅是灾难吗?为什么意大利人赶走了法国侵略者之后,庆祝本民族胜利的同时,却感到很失落.....”学生又一次瞪大了眼睛。于是,从拿破仑每到一处所采取的措施,尤其是在欧洲封建制度下的各国颁行《法典》,传播了自由、平等、博爱等革命精神,使当地人民知道了世界的真相(民权),把统治他们的国王拉下了神坛……学生恍然大悟,既学会了辩证分析问题,也理解了法国大革命对欧洲的影响,顺便也理解了“法国大革命”之“大”的一个原因。

再如,学《独立宣言》或者《人权宣言》之后,老师可以继续追问:“这些思想(目标)最终落实了吗?体现在哪儿?“然后,跳跃到美国1787年宪法的分权与制衡,或拿破仑法典的民主与平等。

我感觉,这样才是真正的结构完整,逻辑严谨。

所以,内容决定形式,所有模式都不能太僵化。“教”也不一定一味追求“完整”,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自学,在此基础上,师生可以跳跃式思维,实现跨越式发展。

另外,个人感觉评课不宜太宏观,应该再细化一些,比如:观察学生是怎样思考的,老师设计了什么核心问题?引发了学生怎样的思考?学生得出什么样的猜测?老师又为学生们准备了哪些现象、事实或材料?如何引领学生去整理、分析这些材料?从材料到结论之间是怎么论证的?被证实的结论是如何作为新的工具进入认知循环的?……诸如此类,才是真正关注学生的学。

或者更简单一些,直接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有引发好奇的强烈求知欲吗?有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吗?有充满艰辛的探索经历吗?有克服学习困难取得进步的成就感吗?有豁然开朗的惊喜吗?有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吗?等等。如果都有,基本可以判定:这就是好课!

总之,评课不宜大而空,细微之处见精神。这考验的不仅仅是授课者水平,需要评课者也是高手。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第59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