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不是力量》方柏林
忘记什么时候在TED上看了一次他的演讲,具体讲什么内容也不记得了,应该当时蛮受触动,所以才搜了他的名字找这本书。淘宝上几乎没有货源,最后在多抓鱼上买到了这本书《知识不是力量》。
方柏林在美国从事教育工作,加上他的两个孩子在美国读书,所以他可以从比较专业的角度分析中美教育的差别以及对现代教育的一些反思。看这本书收到的触动并没有很大,可能是我太想从书中找到具体的指导来告诉我能做什么可以让我的孩子免收国内教育的“毒害”。然而,这本书只是展现了问题,至于如何做却并没有明确的指导。虽然没有得到我想要的答案,但这本书还是不错的。
笔者通过其中的一篇文章解释了不可能照搬教育模式的原因。
书中说:人的发展是一个生态环境,是人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分四个层级:
微观系统,人在特定的单独环境下活动、角色、人际关系的综合。例如:孩子的幼儿园小班。
中介系统,就是和某个人有关的两个或以上相关的环境。例如:幼儿园,家庭。
外在系统,涵盖着中介系统,但是这个系统内的一些部分并不属于发展者直接的生活环境,例如:家长的工作环境。家长的同事对教育的态度以及他们孩子的表现都是外在系统。
宏观系统,就是整体大环境。人口压力等。
我们作为家长能够改变的可能只是一小部分而已,所以就算照搬美国式教育或作业,结果可能也没有想象中的好。
现在我对国内教育也没有那么绝望了。毕竟印度最难考大学印度理工大学的入学考试也主要考记忆,但是印度理工出来的学生在硅谷高管的比例相对大。可能的原因有两个:1)记忆是灵感的基础。记得多了,知识才能在脑子里产生各种关联,从而产生灵感。2)学习成绩主要取决于孩子的自制能力。能在青春期这么躁动的时期,为了未来的目标,忍受枯燥的学业,这何尝不是一种教育?
知识为什么不是力量呢?笔者认为时代不同了,网络时代,知识容易得到,见识却未必容易产生。知识的英文是knowledge。Know知道,edge边缘,领先。只有“知”和“识”结合时,它才能产生“edge”,成为力量。知识的第一步是know(知道),最终的目标是产生edge(领先)。那么know和edge中间这个l是什么呢?它就是love,learn,live。爱,学习和生活。
书中还有一点关于玩耍的,很值得大家好好思考。
loving,working,playing是成就人生的金三角。
成年之后的悲剧,就是将三者分开,或者三缺一。
最后,用书中的话与大家共勉:
注意你的思想,因为它们会变成你的语言;
注意你的语言,因为它们会变成你的行为;
注意你的行为,因为它们会变成你的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们会变成你的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们会变成你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