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江雪读书社散文

一曲《满江红》 长空忠魂舞(2)

2022-06-23  本文已影响0人  快乐人生老陈

昨天我说过,词不宜默读,甚至都不能轻言细语,只能在吟唱和咏叹中才能最大限度展现它的魅力。

《满江红》就是这样一部应该高声朗读或咏唱的作品。而且我认为任何形式的翻译都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都可能影响韵律破坏意境。意境往往由心境决定,而心境则取决于时代背景以及生存状态。

那么我们来看看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心理状态让岳飞悲歌出如此气吞山河慷慨激昂的千古雄文?

就创作背景而言,目前大体流行三种说法。

一是认为创作于岳飞第一次北伐期间,时间大约在1131-1133年,那时他30岁左右。

据史料记载,这几年内,岳家军先后平定了几股游寇的叛乱,岳飞也因战功卓著获赵构亲笔御书“精忠岳飞”锦旗一面。1134年,岳飞运筹帷幄,三军将士用命,接连攻克和收复了襄阳六郡,使得襄汉地区终于治愈伪齐蹂躏和战争的创伤,成为南宋连结川陕、北图中原的战略要地。

为此,高宗龙颜大喜,敕封岳飞为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后者也因此成为有宋一代最年轻的封疆大吏。

从上可以看出,岳飞这几年正是一帆风顺踌躇满志之际,加上君臣关系相当融洽,何来一腔悲愤以致“怒发冲冠”呢?他那段经历更应该是意气风发诗意风光的岁月,否则也就不会有闲暇之余探幽寻芳的雅兴了。

还记得那首《池州翠微亭》吗?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因此,无论资历阅历还是心境,我认为这首词都不可能创作于这段时间。

第二种说法认为是1136年岳飞率军第二次北伐期间。

理由是,他请示的渡过黄河收复河北的进军计划没被朝廷采纳,愤慨之余填下这首《满江红》,以此抒发壮志未酬的失落心绪。

事实是,当时朝廷上下主和主战两派处于势均力敌的胶着状态,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尚未取得压倒性的优势,决策者的问题则是相对保守而已。何况当时江淮防线吃紧,加上岳飞部队粮草不济,如果一味孤军深入,岳家军自身危险不说,极有可能打乱南宋军队的整体部署。

所以某种意义上,岳飞退防和镇守鄂州更应该是战略上的考量。如果这样,他是不可能呐喊出如此悲愤交加、气势磅礴的词章的。

还有一些人认为是岳飞被迫班师到入狱前一段时间内的作品。

根据是,岳飞在班师途中曾经撕心裂肺仰天长叹,说:“所得诸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回京后又被削去兵权,听命于屈辱可耻的和谈,加上部将张宪被诬告入狱,种种不幸和冤屈让他不由得冲天一喊,以平息胸中的积怨和愤怒之气。

然而,如果这样的推测成立,后面那几句对朝廷表达的耿耿忠心和直捣黄龙的信心决心就显得不合时宜,最起码有矫情和多余的嫌疑了。

我想,遭遇如此不公正对待、蒙受天大冤情后的人,即便忠贞如岳飞,也是不太可能有如此胸襟和度量的。

最有可能的创作时间,我认为应该在1137年左右。

原因何在?八个字:君臣嫌隙,奸人挤兑。

具体,让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一年发生的事情。

是年二月,岳飞自鄂州奉诏入朝觐见高宗赵构。鉴于岳飞累立军功,赵构将他的官职升至荆湖北路、京西南路宣抚使兼营田大使,相当于两省军区司令的位置。而且由于之前刘光世(中兴四将之一,另三位即岳飞、张俊、韩世忠)在淮西战役的严重失职,朝廷决定消减刘光世兵权兵力,将其治下五万多兵马归并岳飞调遣。

不仅如此,高宗还亲自在寝宫接见了岳飞,推心置腹地对他说“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以示恩宠和信任。

受此隆遇,岳飞自然十分感动。眼看部队即将扩充,恢复中原有望,岳飞激动之余写了一道奏折《乞出师扎子》,详陈用兵规划,并有意不提迎还“二圣”之事,以此避免高宗的猜疑。赵构看了奏疏非常高兴,亲赐御札嘉奖,都督府也将刘光世军情况通报岳飞。

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拨刘光世军与岳飞,似成定局,渡河北击收复山河的夙愿眼见得以实现。谁料宰相张浚和秦桧从中梗阻,昏庸的赵构竟然听从张浚之议,最终出尔反尔否决了既定方略,又下诏给岳飞搪塞说“淮西合军,颇有曲折”等等。耿直的岳飞随即责问张浚,反遭后者言语讥刺挖苦。

岳飞胸中积忿,一气之下上了一道乞罢军职的札子,不等批示,就回到庐山母墓旁守制去了。

我想,这才是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动机。

我相信,岳飞在庐山的那几天一定百感交集思绪万千。正是主和派的百般阻拦、挑唆以及高宗听信谗言后的朝令夕改,让他匡复中原的宏伟设想落空流产。念及于此,怎不让这位英武伟岸赤胆忠心的名将义愤填膺仰天长啸呢?

这天,一阵骤雨刚息,岳飞凭栏远眺,透过重重山峦,他似乎看见了中原大地的腥风血雨和生灵涂炭,想见了徽钦二帝在金人淫威下的苟延残喘,再次痛恨起朝堂上那些宵小之徒一味媾和投降的无耻做派。

凡此种种,不由得他心痛欲裂怒火中烧,只觉有股沉重的气息在脏腑间翻涌,随即直冲喉头并脱口而出,幻化成几道强劲的啸声,飘洒在庐山的林野云天中。

这几道啸声,起始夹带着不平和怨愤,显得尖厉高亢,稍后变得浑厚低沉,甚至还流淌出丝丝缕缕的忧伤。经过短暂的低回顿挫后,啸音再度变得激越悲壮,直至最终汇聚成气势如虹、浩荡海风般的惊天怒号。

这几道啸声,是对黑暗势力的蔑视和愤慨,是因不被信任产生的幽怨和无奈。

这几道啸声,是对功名的不屑,是对十多年来披星戴月转战南北的不堪回首,是对自己乃至所有报国之士的诫勉鞭策之言。

这几道啸声,是对靖康之耻的无穷抱恨,是誓死战胜敌人的壮志凌云。

这几道啸声啊,情真意切,肝胆沥沥,凸显出岳飞一贯以来对国家对君王的赤胆忠心,也体现出他积极乐观的英雄主义气概和必胜的信念。

这几道啸声,随着山风,穿过丛林旷野,飞越山峦江河,飘飘扬扬,终于传到了京城,传进了高宗的耳朵。

他深为岳飞的碧血丹心和肺腑之情感动。他有点后悔当初的草率,再说朝廷正是用人之际,放眼天下,除了岳飞,谁还能拱卫宋室江山,谁能够增加南宋与金和议的砝码?因此,他随即派人上山敦请岳飞还军议事。

倔强的岳飞这次摆了点架子,谁没有点脾气呢?诸位官员苦劝了六天,岳飞才答应受召复命。

于是就有了后来(1140年)的第四次北伐,有了朱仙镇的大胜,却也招致了催促班师的十二道金令。这自然是后话。

对于这首词的艺术特色,我不想再作分析。我只知道,它达到了“诵之令人神旺,歌之使人起舞”的境界。

它,丝毫不逊色于中国文学史上任何一部伟大的诗词作品。

(待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