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目光”之城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呼兰河传》是东北女作家萧红的代表作之一,几年前在读《萧红全集》的时候我曾经读过,它也是所有萧红作品中我比较喜欢的一部。这次读书会共读的书目定为《呼兰河传》,让我有机会重读一遍这部作品,时过境迁也让我有些新的体会和想法。
全书共分八章(含尾声),前两章向读者讲述了呼兰河城街头巷尾的布局,第三章到第七章描述了“我”的童年生活的趣事和见闻,第八章作为尾声简单介绍了“我”写呼兰河传的原因,这些都是“我”年少时难忘的记忆。
这次读这本书,我提炼出的关键词是:目光。呼兰河传中的人物有的活在别人的目光下,有人活在自己的目光下。活在别人目光下的人,或多或少的都活成了悲剧,而活在自己目光下的人,虽然生活中亦有诸多不幸,但却充满奔头与希望。
网图,侵删“目光”之城
书中前两章为读者描述了小城呼兰河的布局,城中东二道街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全城引为光荣与骄傲的五六尺深的大泥坑。没人知道这个大泥坑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虽然它的存在给呼兰河人的出行带来了种种的不便,但是却没有人张罗着把它填平了。
原因貌似有二:一是常常出现抬轿抬马,淹鸡淹狗的戏码,引起众人的围观很是热闹,还可以成为众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以供消遣。二是这是城中居民躲避别人目光的一块遮羞布。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那个年代物资匮乏,普通人家根本买不起猪肉,想吃猪肉只能买廉价的“瘟猪肉”,可瘟猪肉这东西怎么可能拿到明面上来卖呢?即便能拿到明面上来卖,大家都是要面儿的人,谁好意思去买呢?于是大泥坑的存在解决了这个问题。卖肉的人说卖的是淹死在大泥坑中的猪肉,所以便宜,而买的人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自己是“相信”了。
如此靠卖肉为生的有了收入,买不起肉的吃上肉了,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既然大家都心知肚明,那么这个坑就填不得了,填上了还如何名正言顺地吃肉呢?
看似好笑,但从侧面展示了当时百姓生活的不易,也含蓄地表明了生活在别人的“目光”下的不易。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萧红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人物给我们讲述了这座“目光之城”的故事。
专注他人的目光,却把生活过成了了悲剧
在我看来城中有两类人,划分的标准不是贫富,不是男女,不是长幼,而是活在别人的目光下还是自己的目光下。
首先看看活在别人目光下的人是如何生活的。
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关于团圆媳妇的,读《萧红全集》的时候看到这个词,我觉得可能跟封建礼法有关并没有去细查。这次重读《呼兰河传》书中对此有了注释:团圆媳妇即童养媳。
书中的童养媳是赶大车的老胡家的,这是一户好人家。家里的老太太常年卧病在床,两个孝顺的儿媳妇总给她请神。每当邻里凑热闹来看跳大神的时候,胡老太总是撑起身子坐起来跟人介绍这次是大儿媳妇还是二儿媳妇请的神。然后众人便夸奖老太太有福气,夸奖儿媳妇懂事孝顺。
久而久之,请神似乎不是为了给胡老太治病,而是两个儿媳妇为了攀比谁更孝顺婆婆。跳神治不治得好胡老太的病似乎也不重要了,看起来治不好反而更好,如果治好了,她们岂不是失去了证明自己孝顺的机会。
再说回童养媳,她是大媳妇家的童养媳,刚到老胡家的时候皮肤黝黑,眼神有光,充满着活力,“我”看了都很是喜欢,两个人还成了玩伴。可好景不长,几天后大媳妇为了立威开始打她。谁家的童养媳不挨打呢,所以在邻居看来虽然夜间童养媳的哭喊有些“扰民”,但除了“我”的祖父外并没有人去劝解。
几个月下来童养媳似乎老实了很多,身体却不似从前般的健康了。大媳妇于是开始想方设法的给童养媳治病,至于她是不是真的有病,病从何来倒不是大媳妇关心的,她关心的是在别人眼中自己慈母的形象。
为此大媳妇也确实是下了血本,又是求偏方买猪肉,又是花重金抽扶乩,可童养媳的身体似乎并不见好转。此时她不知从哪听到的偏方说用开水沐浴可以治童养媳的病,于是便大张旗鼓的张罗开来。
在童养媳开水沐浴前的一刻,“我”偷偷跑到屋里和童养媳玩,那时候她的脸色虽然不太好,但是还有精神头,还能跟“我”一起玩玻璃球。可是大媳妇进来看到后,便不由分说地用大被把童养媳捂得严严实实的,似乎她一见风就要随风而去了一样。大媳妇离开后,童养媳掀开被子依旧和“我”一起玩玻璃球,我们都很开心,此时我们都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
时辰到了,在围观者的吆喝下,大媳妇把童养媳带到了院子中,开始了她的慈母秀。大媳妇当众把童养媳的衣服扒光,似乎暴露在众目睽睽下的童养媳的躯体会因众人的目光而起到杀毒的效果。虽然童养媳对此很抗拒,但小胳膊终究拧不过大腿,还是被扒光展示后被抬进了装满沸水的大缸中,尽管她拼命的挣扎,可好心人还是有的帮着按住她,有的往她头上浇开水,直到她第一次晕过去。
童养媳的昏厥使众人的同情心爆棚,开始争先恐后地出主意,想办法,终于在大家的努力下童养媳被救醒了。众人彼此相望,对刚才自己和对方的表现都很满意,为自己在别人心中留下的热心印象而暗自欣喜。
随着童养媳的苏醒,众人逐渐有了离开的迹象-----毕竟热闹也看了,热心的印象也种了,天不早了也该回家睡觉了。这可急坏了执行法事的大师和操办此事的大媳妇,于是大师灵机一动说需要如是三次才能去根儿,众人一听还有热闹可看,便都留了下来。
就这样童养媳醒了又被开始浇晕,晕了再被众人救醒,如是三次天光放亮。众人赚足了谈资,大师赚足了银子,大媳妇赚足了名声,大家各得其所之后闹剧终于谢幕。
不久后童养媳便离开了人世,在来到老胡家之前的日子里,她心里是否对每年都给自己邮寄“生活费”的婆婆心存感激呢?她可能想不到在“目光”之城等待自己的那个婆婆会间接的把自己害死吧。
若非太在意别人的“目光”,也许大媳妇和她的童养媳可以好好的生活在一起,悲剧也不会发生,可惜没有如果,只专注于别人目光的人终将在别人的目光中迷失自己。
专注自己的目光,总能看见生活中的希望
书中在意他人目光的人很多,而在意自己目光的人却乏善可陈,其中一位便是磨房的长工冯歪嘴子,为了方面表述,以下称其为老冯。
老冯是个苦命人,住在四面漏风的磨房里,终日只有梆子和小毛驴跟他作伴。直到有一天他的磨房里多了一个女人,那是他的妻子,没人知道他俩怎么会走到一起,主母只觉得自己的磨房里住了野女人会坏了风水,于是把他们从冰冷的磨房中赶了出来。
还好好心的祖父借给了他们一间草房居住,而老冯和女人的孩子也在一天天的长大,只是女人生产后身子恢复的并不好,不似从前那般能干活。但老冯并不在意,自己默默地尽量把活都干了,三口之家的小日子虽然贫困但却幸福。
过了几年,老冯的妻子再次怀孕,老冯为此高兴得不得了,可谁想妻子竟然难产而死,留下一大一小两个孩子,在别人的眼中有如此负担的老冯算是完了,大家都做好了看他热闹的准备。
但是老冯却让大家失望了,他并没有被别人的目光所动,而细心的照料着自己的两个儿子。他没有像旁观者眼中的那样绝望,反而他活得很有把握似的。他的眼中是他的两个儿子,这两个孩子让他镇定下来。喂着小的,带着大的,该担水担水,该拉磨拉磨。用书中的话说:
他在这世界上他不知道人们都用绝望的眼光来看他,他不知道自己已经处在了怎样的一种艰难的境地。他不知道他自己已经完了。他没想过。
他也曾在无人的时候感到悲哀,也曾满眼含泪,但一看见大儿子会拉着小毛驴饮水了,他就笑了。他总说:“慢慢就中用了。”
他的眼中看到的不是别人,而是希望。即使小儿子明显的营养不良,即使小儿子有些病怏怏的,但只要小儿子有所长进,老冯就乐得开了花。于是小儿子在别人不可思议的眼光中活了下来,并慢慢地慢慢地长大,当别人给东西吃的时候,他会拍手笑,会露出一颗小白牙。
老冯和他两个儿子的故事到此戛然而止,这个活在自己目光中的人,虽然命苦但却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因此他的目光中饱含着希望。
《呼兰河传》中的故事当然不止上面提到的两则,在有些人看来着两则也许并不是最出彩的,但是我觉得却是最直击人心的。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生活在“目光”之城,时刻都在别人目光和自己的目光之下,这些目光既可以成为杀人的凶器,也可以成为活下去的勇气,区别在于你在乎的是别人目光中的东西,还是自己目光中的东西。
希望大家都能在自己的“目光”之城中幸福的生活,活成自己期待的样子。
哥布林读书编号:23-15T328
书名:《呼兰河传 》
作者: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