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保罗.策兰
保罗策兰(1920-1970),德语犹太诗人,被称为“我们时代的荷尔德林”。
生于原属奥匈帝国历史名城泽诺维茨(帝国瓦解后该城划归罗马尼亚,后被并入乌克兰) 一个讲德语的犹太家庭。纳粹占领时期,策兰父母惨死于集中营,策兰本人经历苦役和逃亡,幸免于难。1952年,经维也纳辗转流亡、定居在巴黎的策兰在西德出版诗集《罂粟与记忆》,其中《死亡赋格》一诗在德语世界产生重大影响,成为具有纪念碑性质的时代之诗。在这之后,策兰的创作日趋深化、发展,出版了包括《言语栅栏》《无人玫瑰》《换气》《线太阳群》等多部重要诗集和译诗集。获得了包括毕希纳奖在内的多种德语文学奖,甚至被称为“我们时代的荷尔德林”(奈莉.萨克斯语)。1970 年 4 月,策兰因无法克服的精神创伤在巴黎投塞纳河自尽。
墓侧
妈妈,你是否还认识南布格的河水,
那波浪,曾经拍打你的创伤?
是否还记得那片带磨坊的荒野,
你的心,是多么柔顺地向天使屈从?!
在那里怎能没有一些杨树或是柳条
给你些许安慰,分担你的忧伤?
神是不是还带着他的开花手杖
在山坡上时而攀登,时而消隐?
而你是否还能忍受,妈妈,如从前一样,
那轻盈的,德语的,痛苦的诗韵?
保罗.策兰的妈妈热爱德国语言和文学,受妈妈影响,保罗.策兰从小就会背诵席勒的诗,青年时期就开始用德语写诗,他们家里也全部说标准德语。对德国语言文化的认同,导致了他父母对后来德国人施加于他们的一切毫无准备。
当德军占领他的家乡并开始驱逐犹太人时,保罗.策兰有预感会大难临头,强行驱逐隔离的前一天,策兰力劝父母和他一起躲藏到朋友找好的一个藏身之地,但他父母听天由命,没有跟着儿子藏起来。第二天当策兰回家时,父母已被纳粹抓走并押送到布格兰东的米哈依洛夫卡集中营。当年秋冬,噩耗相继传来:策兰的父亲在集中营里死于斑疹伤寒,母亲因为丧失劳动能力被纳粹枪杀,子弹洞穿了她的脖颈。
策兰是大屠杀的幸存者,这种对同胞亲人在大屠杀中惨死而自己独活的悲伤和愧疚,贯穿于终身。1970年4月19日深夜,策兰从米拉波桥上跳下塞纳河自尽。
保罗.策兰作为“幸存者、犹太人、诗人”的一生,最后,他在米拉波桥上“展翅”飞下。
译者王家新在《灰烬的光辉:保罗.策兰诗选》译者序中说:
他的全部创作已达到了语言所能承受的极限,他的创伤也变得羽翼丰满了。
他结束了自己,但也在更忠实的程度上完成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