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图片制作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原文链接:https://www.editsprings.com/Home/ArticleDetail?sort=335958
EditSprings艾德思
2016 年 6 月,在美国微生物学会(ASM)出版的电子期刊《mBio》上就刊出一篇文章《生物医学研究期刊中不当图像重复的普遍性(The prevalence of inappropriate image duplication in biomedical research publications)》 , 3 位美国学者检查了 1995 至 2014 年间,于选定的生物医学相关领域期刊上、共 2 万余篇论文,发现几乎每 25 篇就有一篇(3.8%)出现了图片重复使用或修改的情况。
论文作者定义出 3 种有问题的图片类型:
单纯重复使用同一图片:在标示为不同样品或处理的实验之间,使用了相同的图片来呈现结果。最常出现此类问题的是作为比对量化标准的内参照(loading control)。在利用免疫转渍法检测不同样品中某一蛋白质含量变化的实验时,通常需选用一种量多恒定、在该实验条件下各样品间均不会明显改变的物质,以作为相互比对的基准;并且用以显示待测蛋白的变化是有针对性的,而不是每种成分都概括改变。因为这是判断实验结果的基准,每次实验操作都应重做这种控制组的测试。
2. 经过截切与调整位置后使用同一图片:在生化电泳或是显微照片中,将来自同一个样品的部分图片截切筛选出来,经过上下或左右翻转之后,标示为不同的样品或处理。
3. 经过变造后使用同一图片:这比前两类更进一步,不仅截切图片或改变位向,而且修改增删了图片的信息:包括将某一部份图片局部复制贴上、添加原本没有的内容,或是涂色遮蔽、抹去某部分细节。
虽然无法确认出现这几类图片的确切因素,但可推想其动机的「恶意」显然有别。第一类有可能是疏忽造成的,因为许多内参照的图像十分类似,没注意时确有可能误用到同一张图。但也可能是刻意的,作者有心挑选符合某种情况的图片,来迎合自己的理论或期望的结果;或是根本没做控制组的测试而便宜行事,挪用其他的结果来塘塞。至于第二类与第三类的图片,都需经过后制加工处理,几乎不可能是疏忽大意,刻意造假的成分甚高。
问题虽重要,但当时各期刊尚未把规范明确讲清楚,所以《细胞生物学期刊》挺身而出订定规则,并附上范例实验来讲解:
图片整体调整是可接受的,但不可只修改一小部分。可利用软体以线性方式把整体明暗对比调整清楚,但绝不能只选取某个区域而片面局部调整,这会被视为是造假。此外,若用到非线性的处理方式,应该注明清楚。
2. 调整背景的对比亮度时,不应使得背景完全消失看不见,因为许多信息细节可能就此被滤除。
3. 不可把不同胶体使用的对照组剪贴到另一片胶体的图中;不可以自行增添内容到图片上,也不可以把自认多余的的信息抹去。
4. 若因故要把数个小图拼成一个大图,不论是电泳图片、转渍检测显影或显微照片,拼接的小图之间要留下白边作区隔,让读者知悉这些原始来源不同。
5. 如果显微照片上想显示的某个结构或特征不清楚,即使是确有其事,也不可自行描绘。应在旁加上箭头或标记,或利用人工着色的方式来突显。让读者得以了解要强调的重点为何,也能自行判断正确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