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闪等视频博客类App的体验创新
作者:殷崇元,班级:工设1602班,课程:界面设计,指导:余永海。
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手持简易拍摄设备,边走边拍,用自编自导的视频记录生活,充当生活日记。一种新的短视频形式——Vlog应运而生。选题围绕“猫饼”、“一闪”这类短视频剪辑及短视频社区App的体验问题,展开用户体验的分析和交互设计的创新。
一、选题介绍和基本分析
Vlog是video blog 的简称,源于“blog”的变体,正如一开始博客兴起的原因,年轻人可以找到一个新的形式去记录他们 的日常生活,分享他们的精彩的经历。在Youtube上,一篇欧阳娜娜的“VLOG 4 波士顿的第一个礼拜”的视频15天的观看量就高达37万次。同时B站,微博,秒拍等各大短视频平台都有大量的用户在产出vlog。这些创作视频日志的人被称为vloggers。
视频博客出现前,人们用什么方式记录生活?
在文字没有出现前,人类使用结神计数法来备忘和计数;在文字被发明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记日记的方式记录生活。同时,有一部分年轻人喜欢用手账去记录生活,与普通日记不同,手账本通常加入了精心的绘画和精美的贴纸,是一群追求生活品质的年轻人希望用技术化的方式记录生活。
2000年,随着电脑在中国的普及,博客这种成本低关注度高的文字分享形式出现,让普通人也可以参与到博客创作中,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对世界的认识。
App出现前,人们用什么如何拍摄剪辑视频?
在该类视频剪辑App出现前,人们常见的用视频记录生活的情境有这样一些:通常一名拥有一定粉丝量的美妆vlogger,需要化妆台,补光灯,三脚架,单反(因为单反可以表现出更多皮肤的细节),电脑等这些硬件设备和丰富的美妆知识基本的视频剪辑操作这些软性条件;一名户外探险类vlogger,通常需要1k-3k的运动相机,4k及以上航拍无人机,全景相机,三脚架等摄影器材,最后同样也需要到电脑端进行编辑视频。Vlog的主题众多,其他主题需要用到的设备和拍摄视频的难度都不完全相同。
但是一般地,我们可以把这个流程总结为:寻找主题——拍摄——对视频片段进行简单编辑——添加背景音乐——添加转场效果——添加字幕。
然而传统的摄影机拍摄+电脑剪辑带来的问题就是学习成本高,专业性强,耗费时间精力大,受设备限制,不能随时随地地剪辑。而对于只是把vlog当成记录生活的普通人来说,这种方式带来的经济和时间的成本会让人产生畏怯心理,剪辑本身的难度也会给普通人带来挫败感从而产生懒惰心理。
本质上,人们想要获得什么情感体验?
针对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分为两个角度去看:
1)看vlog可以带来好奇体验:vlog最大的特点是体现素人真实的生活,而我们人类天生对别人的生活就有好奇心和窥探欲,而看他们的视频博客可以满足我们的好奇体验。
2)拍摄vlog可以给人带来亲和体验、自我体验、成就体验:很多vlogger都会说他们会把镜头当成和自己的亲人朋友在FaceTime,本质上是个体害怕孤独,渴望交流,希望与他人建立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当我们在镜头面前分享自己的观点时,通过我们本身对这个话题更深的认知判断和情感倾向从而产生自我体验;当vlogger付出自己的努力剪辑出吸引人的视频,收到别人的赞和评论,就会产生成就体验 。
重新定义:
视频博客App有可能是我的摄像顾问,学习社区和剪辑导师。摄像顾问:当我拍摄特定主题的vlog时,app可以从构图、光线环境和拍摄角度等给予拍摄技巧的传授。体验上要注重简化拍摄技巧的学习,降低学习成本,尽量减少用户的挫败感。学习社区:比如可以给美食vlogger们提供更多的拍摄思路,达成更多的成就、兴趣和社交体验。剪辑导师: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地剪辑出视频博客,表达出他想表达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