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道
这么多年一直拉拉杂杂读了一些书,一天不读些什么,就会觉得缺了些什么,阅读算是保留的一个习惯。
然并卵,好像并没有什么用处。
这又是为什么呢?
问题出在读书,读什么?怎么读?如何搭建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
就譬如今天,我再次翻开以前读过的一本书,在读的过程中我在想,好像与N年前偶遇的感觉差不多的好,那这N年间我究竟在做什么呢?
一种想法,一个念头,如何转变为现实,一定不能止于心动,行动是必备的基础条件,否则一切都终将随风而去。
这个才是我读书而几无所得的“漏斗”,盛放不住。
换一句话来说,我们从书中获得新知,或者一种技术,如果不经过自我实践的环节,它终将与我们擦肩而过。又或者会像今天我重新拿起来,会有一点初次见面的触动,但也仅此而已。
如果是另一种方式,我们进行了转化,它化成了自身的一种能力,一个技术,我们会从中受益。我们由一点开始,逐渐地延展开去,或许就成就了一片繁复的画面。
就像那句话: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本身没有力量,真正的力量一定是你用,运用知识才会产生力量。
读书的重点在应用之道。应用,从拙劣到熟练,再到巧出匠心,一定需要过程,需要时间,更需要可能多次的练习,更重要的是,必须要带着一颗心,心,就好像一个精妙的转化器,妙到巅毫时,一切自然而然的发生。
如此结果,绝非一日之功。现在研究结果,有什么一万小时定律。但是,并非是够一万小时了,就必然的生发美妙的结。在这些时间里,除了掌握基础的、核心的理论,更在于一个人的心境的掌控,真正难的是一个人心智的成长与成熟,在这个意义上讲,所有的一切都始终围绕着个人展开的,也即所谓的做来做去做自己。
一个人会有什么,会有思想,会有情绪,固有的思想与当下的思想产生冲突,各种情绪随之而来:贪嗔痴慢疑。怎么破解、消除它们的困扰,让自己变成一个零向量?
书,可以提供答案参考,但是,如何参考,在各人又各个不同,这又回复从读到应用的过程,这分化出不同的人群。《魏略》记载,“孔明在荆州,与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我们无从考证其中不同的读书方法的优劣,但是不同的人最终的人生的路却是大不同的。
这点古今中外概模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