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是为了更好的回归

2018-06-09  本文已影响0人  滴水湖畔

出发,是为了更好的回归

——参加“新基础教育”共生体学校“学生工作与学科教学综合融通”专题研讨会有感(第1稿)

2018年6月4日-5日,短短两天的活动,太多的洗礼、太大的冲击、太集中的思维引导。

由华师大李家成教授领衔,常州、上海、淮安、青岛、深圳、厦门、镇海、临淄、巩义等地“新基础教育”共生体学校代表,《思想理论教育》、《班主任之友》等杂志社主编,华师大卜玉华教授和张永教授、中福会张昱瑾主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翁文艳老师、中国班主任研修学院的9位学员代表、云南教师代表等共同参与的“学生工作与学科教学综合融通”专题研讨会暨“学校日常生活中的学生发展”第五次全国现场研讨会,在江苏常州戚墅堰东方小学成功举办。

努力发现、挖掘、提升各类资源的育人价值。以“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为维度,开展综合序列活动。坚持以人的发展为价值追求,用综合融通新思维对校园生活进行整体设计。直面问题、重建方式、丰富内涵,促进开放互动、结构关联的教育新生态的发生。以主动创新的精神、综合融通的思维不断开拓教育新生活。

一、数字说。本次研讨会的参会代表150人以上,论文集共收录论文89篇,研讨会时长1天半,会场研讨时间共计11个小时,先后有17名共生体代表进行主题发言,有2名东方小学班主任执教主题研讨课,先后有30多人次即兴发言,我做了77页的会议笔记,写完了1支黑色水笔,做了4天的会议整理和学习反思。

二、精彩说。此次会议可谓精彩纷呈,让人耳目一新、感动不已、思考不断。

1、童声合唱团: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五(3)班的“蒲公英合唱团”,曾在寒假里自编、自导、自演了16个节目,进社区向社区居民、爸爸妈妈进行汇报演出,他们的表现令平时自以为熟悉了解自己孩子的爸爸妈妈们惊叹不已。如今,他们全员参与,以《七子之歌》、《登鹳雀楼》、《送别》、《大海啊,故乡》等歌曲,悠扬悦耳的二声部童声吸引了全场的目光,最后以“再见……”给整个会场笼上了美妙的音符和旋律。彼时,我的心绪起起伏伏,我的眼眶微微湿润,小小的展示给孩子们带来的鼓励和影响,可能是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深刻记忆。

2、理论巧实践:一张张微笑淡定的脸庞,一个个坚定有力的声音,一次次机智灵活的应答,让刚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青年班主任们,在“新基础教育”之“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的熏陶和影响中,和学生们一同成长起来了。“四季电台”、“亲亲玩伴团”、“相约4点10分”等活动的自发组织和精心设计,都结合校情、生情,融合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融合多方面的教育资源,融合具有班级特色的活动,通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等,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3、代表抢话筒:因为没有参加上一次在江苏镇海所举办的第四次全国研讨会活动,因此在这一次现场研讨课之后,各生态区代表抢着话筒发表观点和提出疑问,着实令我大开眼界。正如江苏镇海的“新基础教育”共生体领队所说的那样:争一争,机会就来了;懒一懒,机会就没了。老师们学习的主动性,由此可见一斑。很多时候,老师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榜样,老师对专业发展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生活的态度。“共生共长”,不仅在学科教学、综合活动中,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中也能得以实现。

4、专家真引领:专家的提问可谓是聚焦真问题,专家的点评可谓是引领新高度,专家的回应可谓是启发新思维。

张永教授:社区学习。学习的平台、路径有很多,社区学习是出于真实需要、儿童需要。

学生工作包括学校学生工作和社区学生工作。学校和社区学生工作都涉及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合作。资源在哪里,合作就可以发生在哪里。合作从一定意义上就是交朋友,合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融通的质量。

社区学习涉及到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有指标和体系,个性在心理学术语中指人格,主要是从情绪和社会性发展意义上而言的。

班级是学生工作十分重要的组织单位,不同组织单位之间可以是相互包含的关系,如学校—年级组—班级—小队等。

社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如华师大老年大学开发了一个“传家宝——隔代教育面面观”,把老年大学和幼儿园联合起来,可能是其中一种融通的途径和方法。

社区和学校的合作关系的建设,并不意味着高质量的学习。社区学习前—中—后都有一些特殊问题和挑战需要面对。

社区学习育人价值的提升,需要社区学习前—中—后的系统设计。无论如何设计,有必要牢牢把握三个问题:一是通过活动可以应用哪些在学校习得的知识技能,二是可以在活动中习得哪些新的知识技能,三是可以通过活动发现哪些新问题并提出新建议。活动评价问题可以通过开放性的调查表等得以解决。

社区学习是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应用在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技能。公民精神在课堂里生长有可能,但社区学习的营养更丰富。

卜玉华教授:课堂中的交际与合作,男生处于次要地位。学生中的问题,怎么在研究中得到回应?班级中的课堂发言、人际交往,个体、群体和整体的问题,该怎么协调和解决?班级整体、男生群体或学生个体是不是一样的学习性质。

对班级工作进行研究,尝试做一个跨域者。既要考虑前提和背景的问题,又要关注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独特的教育价值,来自学生生命的回应。班级活动,对安静学习的影响。如果学习是每一项作业的叠加,学科之间没有综合融通,那么健全儿童就会变成撕裂儿童。怎么理解综合融通?具体是怎么做的?如,班主任作为合作团队的第一责任人,综合融通可以合作的人,做好综合评价手册等。综合融通不是简单叠加,不是单独做,而是对话。如何融通?在价值方向上融通,是综合融通的必要性和前提条件。载体、内容上的融通,是综合融通的育人价值和方法路径。教育成事成人有没有更好的可能性,在学生现有需求下,基于现状需求、推定性需求,以更客观的层面反观孩子的内心需求。澳大利亚关于城市缺水问题,为什么缺,可以从政府、水务局等方面进行考量,融通文化、政策、历史,关注社会问题,进行社会关怀,向内综合,向外打开,这是一种新的社会教育、公民教育方式。

李家成教授:班主任工作是不是越少越好,不做最好?班主任工作是不是越多越累?把班级还给学生,不提倡老师辛辛苦苦代劳,提倡老师是点化者、陪伴者。班主任到底该做什么?边界在哪里?中国没有班主任课程标准,尝试着去做,从岗位建设、组织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建立完善班主任工作体系。只有尝试,才有突破。两节现场班会,是角色分裂、工作割裂,还是不同角色的有效融通。问题是否存在,问题是否普遍存在,解决问题的综合融通才是有意义的。个体努力、群体合作、传帮带活动,让我们看到学校和教师正在做的努力。班队活动的明线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班队活动的暗线是老师与学生的对话,照亮、点化、提升学生。新基础教育强调群体参与,使每一个孩子都有成长发展的空间,教育使学生的未来具有无限可能性。

翁文艳老师:关于领导力问题。领导力,首先是一种权力,是一种行政岗位,是外在职责;其次,是一种影响力,表现为“我愿意跟随”,是智商、情商、德商、人际商(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素养方面的一种综合力和影响力;第三,在教育方面,它表现在育人价值上,是成事成人的价值追求,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走着走着、就丢了初心”这关系到价值定位和价值养成的问题;第四,我是谁?我的价值追求是什么?进行自我探索、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因此,实现自我成长、帮助他人成长、协同家长成长、促进公民成长,是领导力的关键,是大教育的理念。在反思中成长,先有认知,后有重建,建立系统思维、整合思维、框架思维、重点思维等高级思维方式,培养专业领导力。

余玲华主编:束彦老师的做法是一种班级生活全员化的愿景,是一种职业追求,这种管理模式可不可以复制,需不需要机制保障,还是更多的依靠个人魅力。怎么让方法、办法成为一种机制?班主任工作的边界在哪里?班主任的核心素养有哪些?班主任融通任课老师,“种我的田,肥我的地”,尽我所能,做我可以做的事。推动班级管理锦上添花,推动学科发展综合融通。变种田为一种享受!

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学生工作和学科教学的综合融通”,它和学科德育的区别在哪里?我们需要形成系统性思维,必修课、选修课、拓展课,社区学习、社会实践、博物馆专题学习等,这些都是打开综合融通的思维方式。“链通知行,某中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课题,由知入行,为理论和实践找到落脚点,进行所有资源的整合,建立共同体,有共同的目标,关注整体性和系统性。综上所述,综合融通是一个美妙的概念。谁来综合?能综合谁?以班主任为主,联合任课老师、家长、学生、教育管理者等。融通什么?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具体到内容、结构、时间、空间等。与学科德育不同的是,学科德育注重学科育德,综合融通在于利用学科优势,既服务于教师,更服务于学生,班主任要明确我能做什么,我不能做或做不了的是什么,进行身份、角色、资源方面的定位和探索。

熊华生主编:一切都是教育资源。少先队活动带有一定的政治性,班级活动主要解决班级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融合学科教学活动,实现教育的综合融通。“新基础教育”,要保持从容与清醒。上课、活动、假期,从一点看日常。从独特性上说,满足学生需要,每个人的每一段成长经历都是独特的;从研究意义上说,综合融通后会有什么不一样。每个领域都有不可替代性,应当考虑边界问题。学生学习是社会化的过程,包括公平、民主、社会性的品格,也是寻找自我的过程,老师要帮助学生解惑,从困顿自己到找回自己,从“自我意识”到“群我意识”。“新基础教育”共生体学校有生态学的味道,年轻教师自学成才,向他人学习,互相能够融合。学生工作中的岗位建设、活动设计、日常生活,都要满足学生的需求。课外放学、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注意教育时和休息日的区分,学科融合不能抢了别人的位置。在实践中育人、在活动中育人、在生活中育人,对教育进行育人功能和教育模式的探讨。

张昱瑾主任:班队活动融入了学习生活,班主任工作结合学校学习生活,能发挥班主任的独特作用。知识是什么?怎么用知识?如何策略性地运用知识?基础知识在活动中的运用,要体现活学活用。有孩子用才智参与的活动,才有价值。班队活动与学校工作相融合,班级的活动和区里主推的活动、学校的顶层设计是否一致吻合。学会借力,借政策之力、借学校之力、借儿童之力(了结需求、喜欢做、想做什么),借社会之力(家长、社区、博物馆、少年宫等)。立足本职本岗,融通他人、融通学校、融通社会,借少先队之力,了解少先队体系,进行自动化建设,不要包打天下,要发挥学生的小自动、大自动、全自动功能。结合芬兰教育,发现艺术之美,发出艺术之声,我们要发现班级学校之美,发出综合融通之声,发现学习生活之美,发出生命活力之声。

谢德华主任:不少人经过一天半的头脑风暴,对研讨会的主题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深圳市光明区的谢德华主任用“泡茶”一说,让如坠云雾中的我们看到了“庐山真面目”。他以福建功夫茶为例,茶+水=融通,泡茶是为了谁?从品茶的人,联想到参与活动的学生)。泡上等茶的可能性是什么?从加热、工序、好茶,联想到精心策划组织。方法策略是什么?从询问喜欢喝什么茶,联想到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从呈现怎样的茶艺茶道,联想到享受泡茶、品茶的过程。总之,既要满足成长需要,又要体验不同过程,还要明确班主任的专业界限,才能泡出上等好茶。想在学生前面,做在学生后面。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

生态区代表发言:有痕的综合活动转化成无痕的综合素养,需要进行资源整合和力量汇聚。综合融通需要学校的整体设计,班主任的主动作为,角色定位的再思考。班主任要有复杂科学性思维的能力、综合活动设计的能力、分析解读学生的能力、整合方面资源的能力、点化提升学生的能力。班主任要有组织引领教师团队的能力,在共同学习生活的基础上使班级生活更有意义,发现班级之美、学习之美、生活之美。在家校合作中,不要替代,不要剥夺。在自我素养方面,要多进行量化研究。重日常、重生活、重真实;真研究、真学习、真成长。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学习习惯、不同的行为方式、不同的发展需求、不同的价值取向,从不同角度进行学生发展目标和形式的思考,以发挥教育的效用。用有心,去发现学科的育人点,进行学科融合,进行学科德育,在放大“点”中,实现生命成长。班队课、班队活动、班队会,都要厘清概念,在活动中实现班主任和学生的双向成长。班主任要进行身份融通、课内外融通,既融通知识,也融通思维,要有服务学生和服务教师的意识,通过沟通交流,满足发展需求。

三、体会说。这次活动我学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以后要做些什么?

“新基础教育”的主张:从培养完整的生命个体的意义上,实现班队建设与学科教学的综合融通。“新基础教育”的目标:知行合一,互动生成,重心下移。 “新基础教育”全国研讨会流行语:综合融通、学生领导力、班主任的边界效应、复杂性思维。

(一)融通·融合·融化

融什么?怎么融?在什么意义上融?

持续学习,清晰综合融通认识;研究变革,形成有机综合互动。

束彦代表的《1+1>2,团队效应让教育无限增值》,有这么一种现象、有这么一个团队、有这么一个分析、有这么一个故事、有这么一个思考,几乎所有人都对班主任组建综合融通团队的话题引起共鸣或思考。我们需要怎样的理念重建?我们需要怎样的行动变革?我们需要怎样的品质提升?我们需要怎样的学生发展?教育需要合力育人,合教师之力、合学生之力、合家长之力、合社会之力。

综合融通生活中的问题,学以致用。发现新问题,调整新方案,进行新完善。找准学生工作和学科融通的契合点,是互动,非互用。注重对资源的捕捉、判断、提升的能力,用学科教学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科教学和综合活动是相辅相成的。

全员参与,形成活动共同体;主题融通,提升活动价值。依“学生所需”而导,达“学研共生”之境。活动中的关注点应集中在队长能力的培养、队员的自信心的培养、表达能力的培养、对集体自豪感的培养,对学习兴趣的培养,对学生参与度的关注等。

融通不是替代,是对成长点的捕捉。发挥班级活动独特的育人价值。与真实的生活相联系。学生活动,不能活动学生。真实的呈现,真实的反应。在融通、融合、融化中,实现“共生共进”的生命成长。

(二)自省·自觉·自信

班队活动,不仅仅是在班队课上,还有好几个阶段,时长、内容该如何分配,预设是怎样,反馈又是怎样?班级活动的反馈、推进、补缺,能在看不到的地方指导、引导学生活动。

活动背景主要是指阶段性特征和阶段性目标。上位的活动目标有课程指南、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等。下位的活动目标是具体的活动目的。

找准自己独特的定位,进行理论实践,先行策划、再次策划、关注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丰富活动内容、具体指导活动等。在活动中培养生命自觉,树立自信心、自豪感,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三)发生·发现·发端

多元探索,实现共长;有效融通,互促共长。从成人立场走向儿童立场、从成人设计走向儿童发展。班级活动走向扎根性、生态性。活动目标的变化、策划主体的变化、活动方式的变化。项目式推进年级活动,食堂变学堂,果树林变成长树。班级活动重建,互为资源、互为融通。综合融通,促进校园新生活。打通时空,长程序列建构。群体中的差异性也是教育资源。任课老师指导、有专长的老师指导、聘请专业人士指导。进行顶层的设计与架构,开展班级组织、班级活动、班级文化方面的建设,注重活动主题、活动内容、活动过程和结果表达。

关注语言系统,关注思维方式,关注依托实践;会议不是培训,是触发点、是增长点;提问的老师是最好的合作伙伴,组建新的团队和新的群体。

专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在李教授等专家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往前走,再出发,再思考、再实践,确立新方向和新目标,促进专业内涵的提升。在立德、立功、立言上尊重知识性的存在,在坚守专业领域的基础上追求教育效益,尊重每一个专业领域的独特性,尊重人的创造性、尊重人的不可替代的人格力量和人性尊严。走进新基础教育,注重教育品质提升,关注培养社会新人,参与当代教育转型。

出发,是为了更好的回归。再回顾、再思考、再实践、再生发、再创造,学习一直在路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