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柴]里的画风和音韵
“不见人,幽矣;闻人语,则非寂灭也。景照青苔,冷淡自在。摩诘出入渊明,独《辋川》诸作最近,探索其趣,不拟其词。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喧中之幽也;“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幽中之喧也。如此变化,方入三昧法门。”——《唐诗训解》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的王维,他精通诗、书、画、音乐,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对诗的造诣颇高。苏轼评价他:“品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有人评价这首诗是“诗、画、乐的结合”。
上学时,童鞋们都熟知这首诗,简单、明快,朗朗上口。当时,也没觉得有多么惊艳,可后来这么细细品味,还真有些入画的意思。
空山不见人。王维似乎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一个“空”字,突出了山的空寂清冷,颇有禅意。“不见人”将山的空阔虚无更具体形象化。杳无人迹,宛如太古之境。
但闻人语响。“但闻”是一种意境的转移。空山并不是静默死寂的,大自然的潺潺流水,啾啾鸟鸣被淹没在幽深的山里,但并不是没有颜色、没有情调的。只不过是山的静谧,笼罩了一切。你听,现在就传来了一阵清亮的人语声。人语响过,空山又归于万籁俱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这一嗓子的清亮,更加突现空山的寂静。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由空山人语,到返景深林。有声而色。森林茂盛,遮住了阳光,林下青苔斑斑,更显得山的寂静和幽暗。人走在林间,不见光,曲径深远,阴凉惬意。似乎已经达到了幽静、暗色调的效果
作者笔锋微转,安排一抹落日的斜晖入林来,微光下影影绰绰的树影,映照到青苔上,给树林增加了一点暖色。但是,这种甩着“尾巴”的光,只是昙花一现般,转瞬即逝,留下来了大片的、无边的、漫长的幽暗。
整首诗,语言含蓄,节奏明快,音韵和谐,具有音乐美。作者以画入诗,在“冷色的画面(幽暗的深林)里掺入了一点暖色(一抹夕阳的余辉)”。以声反衬寂静,以光反衬幽暗。他以音乐家对声的感悟,画家对光的把握,使得诗作意新理惬,给人诗情画意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