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忙工作之余怎么累积属于自己的书单?

2019-12-23  本文已影响0人  扣扣轩

在这个信息爆炸,终身成长并且不得不逼自己成长的社会里,一定要学会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首当其冲的是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我们的认知一般有两种来源: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通过直接经验来提升认知是很有限的,那剩下的方式就是大量获取间接经验。获取间接经验的核心,就是看书。

不断累积属于自己的书单,是持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的一条最清晰明确的路径。其中原因,要回到这个标题的三个关键词:书单,累积和自己的。

第一个关键词是书单,为什么是书而不是其他的东西呢?

笛卡尔曾说过,人们可以达到的智慧有四类来源,第一类包含一些本身就很清楚的见解,不用深思就能得到;第二类包括各种感官经验使我们知道的一切;第三类是别人的谈话教给我们的;第四类就是读书。这并不是读所有的书,而是专指那些可以给我们教益的人写的书,因为这是我们与作者进行的一种谈话。

因此,我们提到的书单,也是指可以给我们带来教益,或者我们希望可以进行对话、交流的种种思想,包括了今人的,也包括了无数前人的。

第二个关键词是累积。顾名思义,这些书单,以及他们背后的认知,决不会是一尘不变的,而是更新迭代的,是分阶段的。我们可以按自己不同年龄段相应的认知水平来梳理自己的书目,过了这个时段,就可以扔掉了;也有些可以作为自己一生看的书目,每个年龄段看都有新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个关键词是自己的。累积书单的背后,是累积自己的实践工具、认知体系、思维方式,并不断厘清自己原则和价值观的过程。原书上的思想永远都是别人的,而当我们啃碎、嚼烂、用完之后还留存在我们脑子的,就是属于我们自己真正的东西。

总之,累积属于自己的书单,目的就是持续夯实和迭代我们的认知,增强我们的实践水平,进而又循环往复地提升我们的认知,形成一个不断更新的闭环。

那么,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累积属于自己的书单呢?

方式很多,但我们先反过来想想,对于我们这些职场的年轻人来说,怎么做可以不去累积自己的书单?

第一,长时间不去看书。这就像失去了某种生活习惯,自然而然不会考虑怎么去累积和改进它。当然,如果你觉得实在没时间,你可以每天固定一个时间段,强迫留给自己15-25分钟去看几页书,看多少不重要,关键是有收获和思考。

第二,看那些和自己的阶段状态和人生目标脱节的书。我们还是要现实一点,尽可能看遍自己所从事专业的所有理论及工具,先让自己在工作中做到足够游刃有余、独当一面。这条是让我们做好当下。

第三,只看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书,排斥看没接触过或者不太感兴趣的书。这就像吃饭,要做要一个杂食动物,不要只盯着吃肉或者只盯着吃素。在查理·芒格看来,这是鼓励我们多元化思考,多吸收各种学科的基础思想和理论。这条是让我们投资未来。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具体可以怎么分步骤进行:

第一步,按时间来分类。根据自己的看书经验,预估自己一年可以看的书的数量(我算过自己平均10天一本书,1个月3本,一年36-40本)。列出两年内想看的书目,先把第一年放满,这样可以先把数量累起来,然后再第一年中再增补和删减,一点点提炼。

第二步,按内容来分类。根据个人的目标(符合SMART原则)、兴趣和当下工作,列出2-3个未来两年主攻的领域。比如我未来2年的方向就是销售与客户管理(当下工作)、哲学思想史(兴趣)和基础经济学与投资理论(未来目标)。

第三步,参考、咨询和调整。相信这些书单里,已经有部分书在你手里了,先把他们看完。看的过程中,可参考豆瓣上的排名、打分和别人(最好是大牛推荐的)的书单来引申开来,一点点圈出其他你要看的书目;此外,找这个领域你熟悉的,或者你对标模仿的,亦或是希望超越的高手,把你的书单给他们看,咨询他们的意见(其实也是彼此间思想的交流);最后,在大方向保持不大变的前提下,调整你的书目和阅读顺序。

最后一步,还是先做起来,逼自己一把。建议每天写个人的日志,把每天吸收的点结合实际工作写下来。如果吸收的点很多,可像我这样,每周先写1-3篇文章,写出作为自己思想的整理和总结。记住,在引述好的思想或者理论过程中,尽量记住原话并复述出来。一开始我们会发现很难,这是你先用自己的话写下来,然后再和原文比对,你会发现原来我和作者想的差这么多。但是持续刻意练习,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你逐渐掌握了作者的思路,那他的这套东西,你也差不多学会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