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才能不让自己偷懒?
很多人都会懊恼自己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偷懒了,但是他们却又控制不住自己。
你有没有这样的困扰?
1.偷懒
比如,他们只要看到沙发,就想躺在上面,完全忘记了自己需要工作;他们看到啤酒,就想畅饮,完全忘了自己的啤酒肚;他们看到精致的糕点,就想吃一口,完全忘了自己飙升的血糖。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这么做的,但我觉得从来都不反思这类事情。
即便有人提出质疑,人们反而会觉得很奇怪。
“看到沙发,不就应该直接坐上去吗?这有什么疑问吗?”
英国近代哲学家乔治·贝克莱就不太客气,他把这种表现总结为:心智堕落。
但实际上,从脑科学角度讲,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一个人的努力程度可以通过前扣带回皮质的活跃程度体现,而后者通常会对令人厌恶和不快的行为做出反应。
也就是说,努力做一件事会让我们产生抵抗情绪。
绝大多数人在工作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露出不开心的神情;绝大多数人在学习时,也多半是心不在焉的。
因为,努力很累,偷懒很舒服,就这么简单。
2.最小努力原则
而且这种特质不仅在人身上,在动物身上也有很深的体现。
动物也不喜欢努力,尽管它们无法告诉我们它们的感受,也无法在工作的时候不自觉地皱眉。
实验中,如果你给小老鼠搭建一个迷宫,有两条路可以获得食物,一条容易,一条较难,老鼠会选择容易的那条路。
如果猎食动物能轻易在A区获得食物,在B区域需要奋力一搏,那么它们将永远不去B区域。
于是,基于对动物的研究,心理学家很早以前就提出了一个与努力有关的心理学原则,即“最小努力原则”。
它是指,在激励选项相近的情况下,包括人类在类的生物将回避那些需要付出更多努力的工作。
这一点甚至体现在人类基因的控制上。就算是婚恋行为,一旦求偶这件事给人带来太多的困扰,或者说带来太重的负担,我们连求偶和示爱这类事情都会放弃掉。
高压生活下的都市人,对婚恋生活的“无兴趣”表现,就是最好的例证。
总之,对于任何一件事,人们只愿意花费最小的努力。
3.努力的价值
那么,怎样才能让人们不排斥,甚至喜欢上努力呢?
答案是:给努力构建意义。
当速食蛋糕预制混合粉,在20世纪50年代刚上市时,家庭主妇们因为觉得这种东西太容易烹饪而没有接受它。选择这么容易制作的东西,相当于否认了人的努力。于是厂商改变了食谱,用户需要自己在里面加个鸡蛋,之后这款产品很快就流行起来了。这种半成品比成品更重要,更便宜,但这里想强调的重点在于,即便很多人买得起成品,半成品的优势也很大,它能让你感受到做饭的乐趣。
与之类似的是,有个人住在康涅狄格州,会自己摘苹果、梨子和草莓。他认为自己亲手摘的果子,绝对更好吃,而不是从路边买来的。即便买来的也很便宜,还不用被各种蚊虫叮咬。
努力让相同的劳动成果的价值变大了。
心理学家做过一系列的实验,他们让受试者做手工,比如,玩折纸、搭乐高,结果发现,相比由陌生人制作的同样的东西,受试者愿意为自己制作的东西支付更高的价格。有时即便高出4倍的价格,他们也愿意。
大脑是“意义建构机器”,你要学会为你的努力建构意义。
总结一下,出现精疲力竭的情况并不是说你的能量在减少,而是说你的机会成本在增加。对普通人来说,只有努力才能把你带向另外一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