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热文制造局文艺荟萃简书文萃

《后汉书》研读282:荀韩钟陈列传(三)

2023-03-25  本文已影响0人  黄河歌者


      荀韩钟陈列传(三)

荀悦

荀悦(148年~209年),字仲豫,他是荀俭的儿子,荀俭早年去世。荀悦在十二岁时,就已经熟读《春秋》。他家中贫寒,没钱买书读,就经常到有书的人家去阅读,凡是所看到的篇牍,只要一遍就能默记背诵。荀悦性格沉静,容貌俊美,尤其喜欢著述。汉灵帝时期宦官专权,很多士人隐居穷处,荀悦推托身体有病隐居,当时没有人了解他,只有他的堂弟荀彧称赞敬重他。荀悦开始被征辟到镇东将军曹操的府中任职,后升任黄门侍郎。汉献帝非常喜欢文学,荀悦和荀彧以及少府孔融在皇宫中侍讲,早晚一起谈论。荀悦累计升任为秘书监、侍中。

这时,政权归于曹氏,汉献帝只是小心约束自己罢了。荀悦很想有所作为,但没有机会施展,就写成《申鉴》五篇。他在书中展示的议论,也符合当时施政的要务,写成后奏报给汉献帝。书中的大体内容说:

大道的根本,只是实施仁义罢了。仁义以五典为经脉,以群籍为纬度,吟咏歌诵,谱成音乐,形成舞蹈,前面的借鉴已经明确,后人再进行申述。所以古代的先圣先王,对于仁义总是反复强调。

施政的要义在于先摒弃四患,崇尚五政。摒弃的“四患”一是伪,二是私,三是放,四是奢。伪扰乱风俗,私欲破坏法治,放纵逾越规矩,奢靡败坏体制。如果不消除这四种祸患,政权的末日就来到了。风俗混乱会导致大道荒废,即使天地也不能保全人的善良本性;法治崩溃会导致政权倾覆,即使贤良君主也不能维护朝廷权威;放纵逾越会导致礼仪消亡,即使圣人在世也不能推行大道;体现败坏会欲望横流,即使四方进贡也不能满足其需求。这就是所谓的“四患”。

兴农植桑以抚育百姓,表明好恶以端正风俗,宣场文教以彰显教化,建立武备以秉持国威,明确赏罚以统一法度。这就是所谓的“五政”。

如果百姓不畏惧死亡,即使判罪也不能让其不违法;如果百姓不以活着为乐,就不能劝导他们向善。即使有夏契布施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教育,皋陶作为官吏,大政也不能实施。所以在上位的要让百姓财富丰足,以安定其志向,帝王要亲耕籍田,后妃则在宫中植桑养蚕,国家中没有游手好闲之人,田野没有荒芜的产业,财用自给,不能随便调用民力,把主要精力用在生产生活上。这就是所谓的“养生”。

君子之所以能感动天地,照应神明,端正万物,成就帝王教化,一定要辨明真伪。所以在上位的要审定好善恶美丑,判别善恶要以功罪为证,认定毁誉要以事实为准。听其言,观其行,举其名,察其实,绝不能被奸佞巧伪迷惑,以免动摇众人向善之心。所有的事实都要经过核实;所有事物都要经过查对,所有善行无不彰显在明处,所有恶行无不受到惩处,民风民俗不存在奸诈巧伪,黎民百姓不存在邪风淫僻。百姓对于利害的选择,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努力培养恭敬之心。勤修善行,内心不再受到利益诱惑,不再对利益存有非分之想,这样民众的心志就能做到平和。这就是所谓的“正俗”。

对待君子要重视以情感人,治理百姓要用刑法惩治,荣辱之心是确定赏罚的关键。礼仪教化是用来引导人们知荣辱的。培养君子的德行,必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桎梏鞭扑,可以惩治普通百姓,让其回归正途,但君子不可以受到凌辱,更何况使用刑罚呢!普通百姓不畏惧刑罚,更何况横加凌辱呢!废除了教化,仅培养中人的志向,就只会落于普通百姓那样的中人层次;教化的作用是引导中人逐步向君子靠拢的。这是所谓的“彰化”。

普通百姓的情欲,一旦刑罚废弛,就会骄横起来。由骄横到恣肆,进而产生怨恨之心,最后形成反叛,当国家有事时,他们就会谋反作乱。普通百姓过于安逸,欲望就会蠢蠢欲动,不使用刑罚手段,不能使其屈服。所以在上位的,一定要有武备,以预防不测发生,遏制贼寇肆虐。和平时期更要重视内政建设,国家有事时需要动用军队。这就是所谓的“秉威”。

赏罚是朝廷施政的权柄。要明确有功必赏,有罪必罚,重视国家信用,谨慎颁布法令。奖赏用于劝善,刑罚用于惩恶。君主不能滥施赏赐,并非是因为吝惜财物,而是如果滥施赏赐,劝善的功能就会失掉;君主不滥施惩罚,并非是怜悯罪人,而是如果滥施惩罚,惩恶的作用就难以实现。赏赐不能劝善,称之为止善,惩罚不能止罪,称之为纵恶。在上位的,要做到不阻止臣下为善,也不放纵臣下为恶,制定国法的效果就会显示出来。这是所谓的“统法”。

四患消除,五政确立,帝王用诚心实施赏罚,一以贯之,坚持始终,永不懈怠,疏而不失,帝王就能垂拱而治了。上下都自觉遵守法令,治国理政就会传承有序。治理不必太过严厉,民众也会自觉遵守;教化不必时刻督促,民众也会自觉服从,垂拱揖让但海内太平。这是所谓的“施政有方”。

他还说道:

现在朝廷下嫁公主的制度,不符合古代制度。在上古时代,尧帝下嫁二女,有关陶唐氏的典籍中都有记载。殷室帝乙把妹妹下嫁给诸侯,获得嘉祥福佑,帝乙的祖训中也有记载。周王把女儿下嫁给齐侯,在宗周的《礼记》里有记载。阴处于阳之上违背天意,妇人凌驾于夫君之上,违背了人伦大礼。违背天意会导致不祥,违背人伦大礼会导致不义。在古代,天子、诸侯有事,必须要向宗庙祭告。朝廷设置两名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记事者为《春秋》,记言者为《尚书》。君王的一举一动都要记录,无论善恶、成败,无不留存在典籍中。一直到普通百姓,凡有卓越才能的,都要记录在典籍中。有些事情君王想彰显却不允许,有些事情君王想隐瞒却被留存。每一朝代的得失,无论荣辱都会留给后人,以供借鉴并千载保存。这样一来,为善者可以得到勉励,为恶者会感到恐惧。朝廷应该尽快配备史官,掌管史册和典籍,记录君臣的事情。在每年的岁末时,交给尚书保存,以此来辅助赏罚,弘扬法令和教化。

汉献帝看完非常赞赏。

汉献帝喜欢典籍,他经常认为班固的《汉书》文字繁苛难懂,就诏令荀悦按照《左氏传》的体例写成《汉纪》三十篇,同时诏令尚书提供笔札。其文辞简约,叙事详尽,对历史的记述非常华美。其序言中说道:

远古时期,上圣明君,经纬天地,观察天象立法,用以制定法律,发明文字,通达宇宙,记录社会,用于鉴古治今,作用重大。先王发扬光大伟业,必须学习古人,及时记录当朝,成为永世经典。记录历史有五个作用:第一叫确立道义,第二叫确定制度,第三叫鉴古知今,第四叫记录功勋,第五叫表彰贤能。天人的各项事业相得益彰,辉煌灿烂,以供后世人查考。无论后世朝代如何变化,也不会偏离方向,无论礼仪如何减少增加,都会有所裨益。史书记载的历史,有褒有贬,其宗旨基本一致。汉代已经四百零六年了,从高祖皇帝拨乱反正,到孝武皇帝振武兴文,再到世祖中兴,继承祖宗的宏业,继续发扬光大,对后世人有启发作用。圣上对编撰史书极为重视,坚持以文德抚恤万众,瞻前顾后,传承有序,阐明方略,崇尚大道,诏令臣编修国史。臣缀集《汉书》加以整理,编纂成《汉纪》,记载光武中兴以前的事情,主要是明君贤臣治国理政的得失教训,以供后人观览。

荀悦还著有《崇德》《正论》和各种评论几十篇。209年,荀悦去世,享年六十二岁。

《两汉纪》

黄其军

      作于2023年3月26日(古历癸卯年闰二月初五)

    文中照片来源于网络,对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期同类文章链接:

荀韩钟陈列传(二)

荀韩钟陈列传(一)

左周黄列传(七)

左周黄列传(六)

左周黄列传(五)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