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皆有禁忌,读书也不例外
古人常常认为:凡事皆有忌,犯忌则伤玉体,耗主神。吃饭忌太饱,饮酒忌过量。“忌”这个字本身有很多有释义,但这里“忌”字的意思就是禁忌、忌讳的意思,大概指某一事物不能逾越的底线。既然凡事皆有忌,读书也不能免俗,可是读书又有怎样的忌讳呢?下面看我们一一道来::
一忌杀书头:
很多人拿到一部好书,却只阅读开篇的部分,很少能够将书全部看完。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黄侃将这种读书习惯称之为“杀书头”。
杀书头的读书习惯,使读者不能系统完整地接收书中的精华,对我们的成长毫无作用,很多单纯追求阅读数量的读者大多习惯于这种读书方法,此为读书之大忌,应该努力避免。
二忌囫囵吞枣:
囫囵吞枣的本意是人们吃枣时不加咀嚼,把枣儿整个吞下去。多用来比喻读书学习等不思考、不分析地笼统地接受所有的内容。以这种习惯来读书,很容易导致泥古不化或者教条。
三忌蜻蜓点水:
蜻蜓点水是个成语,本义是指蜻蜓在水面掠飞的时候用尾部轻触水面的动作。常用来比喻做事比较肤浅,对事物、知识的认知不能深入。
蜻蜓点水的阅读习惯从侧面反映了读者定力差,兴趣点过于分散的现象。其根源是读者读书学习方向不明确,目标不清晰,很难做到一门深入。
还有很多读者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娱乐消遣,不肯离开舒适区,因此对于很多好书不能下功夫深入,蜻蜓点水就成了这些读者应对难度较大书籍的一种逃避方法。
四忌浅尝辄止:
浅尝辄止的本意是指对于任何事物略微尝试一下就停止,比喻在读书的过程中,不肯下功夫深入钻研。这种读书的习惯,让读者很难从书中得到想要的收获。
五忌望文生义:
望文生义是指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含义或者来源、缘由,只是从字面上以臆测,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或理解。
阅读经典著作,读者手边必备工具书,先弄懂其字义,词义、语义,然后再进一步深究其内在含义。对于书中的疑难之处,应当深挖穷究,单纯以己意去揣摩,揆度,极有可能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六忌尽信无疑:尽信书,不如无书。读者要让怀疑精神时刻点灯擎炷,于不疑处有疑,才能收获意外的惊喜。
七忌:师心自用
师心:以己心为师,这里指只是相信自己;自用;按自己的主观意志做事,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师心自用语出于唐代陆贽《请数对群臣兼许令论事状》:“又况才不及中才;师心自用;肆于人上;以遂非拒谏;孰有不危者乎?”。
师心自用对于读书学习危害最大。以自心为师,其实是什么东西都学不进去的。外来知识如果不是出自自心,自己根本不会认同,怎么能够虚心学习呢?
八忌:丢掉西瓜,捡了芝麻。
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事情,有时候我们是常做的,只是大多数情况我们不自知而已。这是一个常用的比喻,是指抓住了的小的、局部的东西,却把大的、整体的东西给丢掉了。重视次要的矛盾,却把主要矛盾给忽视了。喻指做事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读书贵在求真、谈事、明理、识趣。一部好书作者必有其精神寄托,必有其感情抒发,必有其价值判断,唯有会其心,合其意,才不枉彼此投缘。读书时不要因为细节而把文章的精髓忽视了。
九忌:独沽一味
独沽一味意即偏好一门,非此门中内容一概排斥于外面。这样很难兼收并蓄,形成广博的知识结构。如果以这样心态读书,只会让我们的思路 越走越窄,很难会有所发展。
十忌:一曝十寒
一曝十寒的意思是,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很好的成长,喻指学习或工作勤奋少,懒散多,没有恒心,也很难会有良好的成绩。
此语出自《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之者也。
因此读书犹忌一曝十寒,热情高涨时终日读书,时过境迁时则数日不碰书本,是很难会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
读书有方法有技巧,然而也有注意规避上述的忌讳。我们只有一谦虚的心态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持之以恒,才能够才能够在成长的道路上成绩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