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
当公路上车辆渐渐增多,红绿灯路口越堵越长,大街小巷挂起了红灯笼,超市越来越繁忙,村里年轻的父母越来越多,老人孩子昂起由衷的笑脸,年就越来越近了。
明天就是腊月二十三,农历小年,俗语曰"二十三,扫屋间",想起小时候从这一天就开始了过年的忙碌。这一天,全家总动员,在母亲的统一指挥下,进行大扫除,家里的每个角落,从屋顶到脚下都要清扫干净,不能有任何的灰尘。
从这天开始每天都有事情要做,我家习惯在二十四这天蒸馒头,大馍,小馍,枣馍,还有荤素两种包子,母亲总是变着花样蒸出不同的面食。二十五这天开始动油锅,就是炸制各种食品,绿豆丸子,虎皮尖椒,肉饼,红薯丸子……记忆中有很多的品种,母亲操作炸制,我喜欢坐在灶前烧火,一根根树枝放进灶膛,呼呼的红色火焰燃起很高,锅里的油发出吃啦吃啦的响声,母亲把准备好的食材放进锅里,翻两翻,就熟了。在灶前的我,总是有幸先一步品尝这些平时吃不到的美味。
二十六这天,父亲早早地就从集市上买来一大块的猪肉,母亲事前会烧一大锅的热水,里面放上八角花椒等作料,等父亲回来把肉洗一洗直接开煮,一两个小时之后,看我们兄妹几人,人人手里拿着骨头,满嘴的油,高兴的啃着,享受着只有这几天才能品尝到美味,满足而幸福!
转眼来到二十七这天,从这天开始,就没有了前几天的忙碌,只剩下洗澡洗衣服这些小事,直到除夕夜,贴上春联,做好年夜饭,一起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晚会,这才算完成了过年的准备工作,转入正式过年的吃喝玩乐。
初一天不亮,父亲便早早起床,打开门,点燃三支"开门炮",然后烧火下饺子,同时,母亲帮着我们起床穿新衣,洗漱完毕,父亲的饺子已出锅,匆忙吃了饺子,跟着母亲挨家挨户给爷爷奶奶大娘婶子去拜年,每家每户都拿出糖花生瓜子招待,转一圈,所有的兜兜都鼓鼓囊囊了。
最高兴的还是长辈们给压岁钱,拜完年回到家,拿出来,数一数,两毛五毛,加在一起,有好几块的收入,那高兴劲,就甭提了。
等初二已过,走完亲戚,年先告一段落,孩子们又开始了下个节日的准备——元宵节。大点的孩子自己动手,拿家里稍大的萝卜或红薯,切开,底部切平,上面挖出凹槽,倒上石油或吃的棉油,放上一根棉芯,点燃,亮堂堂的出门了,看吧,大街小巷,一群群,一对对,忽闪忽闪,到处都是。大街上,最热闹的一幕是一群大人领着几个小孩子"碰灯笼",纸糊的灯笼,红彤彤的,在一群大人的"挑唆下",两个或三个孩子,求胜心切,悠起了手里的灯笼碰向其他小朋友的,你来我往中,蜡烛固定不牢的那个灯笼往往会被碰倒的蜡烛引燃,吹灭的快,灯笼会被烧上窟窿,吹息的慢,整个纸灯笼就会"灰飞烟灭",只剩一个空架子,爱哭的小朋友看着自己的空灯笼架子,流出来眼泪,家长边安慰孩子,边观看其他孩子"碰灯笼"。热热闹闹持续到正月十五,那天达到高潮。过了这天,年就算彻底的过去了。小朋友便又开始了下一轮的期盼,早点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