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德”是怎样炼成的
孔子很重视君子的人格构成,他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孔子将勇与智、仁并举,视为君子人格构成中最重要的三种品德。后世将智、仁、勇并称“三达德”,勇德被看作至高无上的三种品德之一。
将“勇”看作一种品德,当然不仅仅是我们平常说的勇气、勇敢。强者对弱者的摧残,像李逵一样不分青红皂白,只管抡圆了板斧排头砍去,当然算不得勇。就是像武松一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最后赤手空拳打死了景阳冈上的吊睛白额虎,也只能说勇敢、勇猛,而不能称之为勇德。孟子说:“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勇敢里包含了理性思考和选择,义之所在,不凌弱、不畏强,这才能说得上是勇德。
勇作为一种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不断学习和修炼。求真知,有灼见,是修炼勇德的第一步。清人赵翼论诗绝句中有一首诗:“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有时候,我们之所以不敢直言不讳地说出自己的意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缺乏真知灼见,不过是人云亦云,深怕说出自己的意见,最后被实践检验出是错误的甚至荒谬可笑的。如果一个问题,我们经过认真研究,深入思考,说起来的时候就显得气盛言宜、铿锵有力,不仅有逻辑上的说服力,还会有情感上的感染力。真知灼见是勇德的底气,但真知灼见不会唾手可得,需要持久的学习、研究和思考。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之生求无涯之知,多一份谦卑和坚持,面对问题的时候,就多一份底气和勇气。
修炼勇德要去机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是诚心正意。人生苦短,欲望无穷。无穷的欲望有时候会让人产生急于求成的念头,这样的念头一产生,人难免就会抄近路、做表面功夫,甚至营私舞弊。试问,对于营私舞弊的来的东西,面对别人的质问,我们如何能够理直气壮?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秘密,其实就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俯仰之际无愧于天地,就要我们杜绝机心,脚踏实地。这样做事,也许很慢、很辛苦。但是,在惊涛骇浪之中,我们会有一份自信与从容。
修炼勇德,要敢于承认并改正自己的缺陷与不足。这世上,没有人是完美的,也不存在没有犯过错误的人。面对缺陷和错误 ,文过饰非,用一个错误去掩盖另一个错误,整日惶惶不安,还怎么谈得上勇德?《世说新语》里写过周处的故事。周处年轻的时候为人侠义,但被乡人视为三害之一。后来,周处为乡里除害,杀死了山中猛虎,又下河与河里的鳄鱼搏斗。三天后,乡人以为周处已经和鳄鱼同归于尽,相互庆贺。周处得知后,认真反思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并在陆云的劝说下痛改前非,终成一代名臣。相比于杀虎斩蛟,周处反思自己、痛改前非,才算是真正的勇敢。
修炼勇德还要不惧失败。有时候,面对未知的挑战,难免失败甚至牺牲,只有敢于面对失败甚至牺牲才算得上真正的勇。这一点道理甚明,毋庸赘言。
求真知、去机心,正视自己,不惧失败,长此以往,勇德可成。贾岛诗云:“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修炼勇德,如同十年磨剑,勇德既成,以此做事,或可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