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者散文无戒学堂: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

2019-0124 其实,想当一个说书人

2019-01-24  本文已影响89人  姚石之言
读到的每个字,都有自己的汗味

(本文2300字,请慎重看) 


1. 写在前面的话

这一篇文章,其实在上两周写了一半;但是因为日签写的是“即日”,而不是具体的时间,所以就纵容了自己的拖延。

——所以,你会看到的,我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也会拖延,也会有自我安慰。

——但是,这就是生活嘛。

——我们,就是在与自己不断妥协和律令中慢慢成长,也慢慢变老。

——还有,这一篇文章最初的名字是《读书是一件亲力亲为的事情》;只是当我写到了老家的说书人的那一段时,我突然发现“说书人”,才是我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


2. 当你情绪不高时,就去读书吧

最近几日,因为情绪比较低落,所以不想运动,就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读书上面。

每天完成一本书似乎并不难。

采用了快读还有摘录的方式。

快读法用在那本已经熟知的,大概能够猜到写了什么的鸡汤书上,目的是为了看看有没有新的思路与补充;

摘录法则用在于全部的阅读之中;有的书是一边读,一边记录;有的书则是画上标记之后,再统一的记录。

在快速语摘录的时候,我突然又一次感受到了手写之美,更进一步体验到了

“读书,从来需要亲力亲为”。


3. 听书,似乎是一种潮流

当下很流行听书。

一种是听原著,有人诵读给你听;另一种是听讲书人来说给你听。

前一种我喜欢,后一种我试过,但把它放在了“不得已而为之”的选项之中。

然而,有人告诉我:

通过别人读书后分享,去得到某本书的意义,是一种新潮的读书方式。
不仅可以读到书的精华,而且可以读到讲书人思维的贡献。
从一本书里,可以看到整个与之相关的知识体系,为什么不呢?

然而,恰恰是“二次阐述”又或者“多次阐述”让我对于这种读书法有了新的认识。


4.听书,不是那么简单的

认识的第一重在于:听书是对于消费者的一种取悦。

当媒体无法从视觉上占用消费者的时间时,就会转换另一种方式来占有。

毕竟“时间,是最稀缺的资源”。

我可以打赌,如果有一种能够直接占有脑细胞的工具,一定会有人研究出以“知识灌输”的方式占据脑细胸的平台,而且应该还是先打着免费的口号。

读书公众号开发出了说书的内容,文字类输出的平台也越来越向着音频类平台靠拢;因此,“听书”成为一种新的商业要素似乎已成定局。

关于听书的第二重认识在于:听书,听到的是一种二次阐述。

首先要强调的一点是,我不排斥二次阐述;
因为包括我现在在做的事情——写作,也是一种二次阐述。
从某种更高纬度的思考来看,人类没有原创者;
只有在前人基础上,挪动了一步的“创新者”。

那么,如果你想听原滋原味的,就必须回到原著上去。

关于听书的第三重认识在于:付费收听,是应该的。

因为,我们听到讲书人说的内容,包括罗胖对于某些内容的陈述,都应该要认真付费的;

因为那些都是他人努力学习后又努力陈述的产物。因为,每天早晨或者每个夜晚,你所听到的一段精彩的评论,都来源于辛勤而努力的付出——此处,鄙视那些盗刻他人原创文字的人。

于是,从某种应该上来说,看完这一篇文章,也请您认真的打赏一番;

(再次检查这一篇文章的时候,特意在此处加重了,你懂的。)

毕竟,我也是每天早起认真码字的人,我也是对于事物进行深度思考的人啊。


5. 思想起,童年里的那个说书人

很小的时候,我觉得能够把书说出来的人,一定很厉害;

而能够坐在台下听别人读书,则是一个享受;

清风拂面,有人讲故事给你听,那是极好的。

很小的时候,在老家的中山亭上,就有一个讲书人。

他坐在高高的竹椅上面,手里捏着一本《说岳全传》,用乡音抑扬顿挫地演绎着故事,声音沙哑,表情丰富,左顾右盼。

边上听书的人很多,有人站着,有人坐在他提供的椅子上。

通常,他讲完一段之后,就会停下来,喝口水或者抽根烟。这个时候,他的助手就会拿着个托盘,向周边的人收费。

坐在椅子上的人,肯定是要付费的;而站着听的那些人,却是不一定。

其实坐在椅子上和站着听的两类人,在知识付费的今天里,也有鲜明的特征。

——敬请对号思考吧。


6. 突然发现了自己的“源型”

因为说书人常常抽烟,听书的人在间歇的时候也会他敬烟、

说书人很有礼貌地接过来,自己点上,满足地吸上一口,满是皱纹的脸露出了笑容。

这个时候,他很开心。

——很多年之后,我想,把书的内容说出来,其实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的。

——所以,高考的时候,我填报了师范校。

——再后来,我成了一个老师。

——再后来,我真的喜欢上了教育这个行当。

在这一段写完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我之所以会喜欢上写作,喜欢上教育,喜欢当教师的原型,大概就在久久远远中山亭上那个讲故事的老者吧。


7. 听别人讲,还是自己看

说书人是突然消失的,因为在记忆里没有人告诉我,他是怎么不见的,中山亭上如今变在了一堆人打牌、抽烟的场所。当然,也有可能是我突然长大了。

但是,说书人没有徒弟我是知道的;因为他的助手(似乎是个不漂亮的农妇)只是帮他收拾场地,或者帮他拿着铜锣收钱而已;说书的,似乎只有他,也一直是他。

我其实是想给钱,但是那时候我很穷,零花钱并不多,所以通常我只是站在旁边听故事。

他要开始收钱的时候,我就转身离开。

——很多年之后,我在对待免费与付费之间,仍然存在着这样的思考与选择。

——但是,随着收入益多时,我发现应该付费的时候,就去冲动地付费吧。

——这样学习起来,会更加有动力,会更有“赚回来”的快乐。

那么,在读书这个事情上,

我自己的选择是:自己读,说与他人听。

毕竟读书是一件很自我事情,也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读一本书,就是与一位著书者之间进行深度的交流,所以中间不需要隔着一层膜。

而在应对着“听书”、“听他人讲书”的这个事情上,我则建议:把说书人当成书本内容的翻译师,或者浓缩师,他们提供一种尝试或者体验香氛,让我们知道某些书籍是否合我们胃口,是否是我们需要的,喜欢就去拿原著再来细读。

毕竟,我也想当一个说书人。


讲完,各位看官,你们看着点个赞,或者打个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