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2|20201214 你和你的渴望

2020-12-14  本文已影响0人  飞向阳光的蜗牛

成为更好的自己

不懂古典音乐的程序员和说不清物理学家干啥的中学生,因为内心的渴望,想要变成会欣赏古典音乐的程序员和一个真正的物理学家。

“愿望”有两种。一种可以叫“欲望”,或者叫“需求”。比如此时此刻的我特别想吃一碗兰州牛肉拉面,这就是需求。吃面是我现有价值观的一部分,我不会因为吃了一碗牛肉面而变成更好的自己。需求实现与否,都不会改变我的价值观。

所谓价值观,说白了就是“我喜欢什么”和“我想要什么”。价值观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定义一个人。

而想要成为一个会欣赏古典音乐的人,则是完全不同的愿望。我现在并不喜欢听古典音乐——古典音乐不在我现有的价值观之中,我想要发展一个“新的价值观”。我把这种愿望,叫做“渴望”(aspire)。

人生有很多决策其实都不是理性的,因为人的价值观会变。

“真香定律”“维吉麦原则”。

维吉麦是澳大利亚的土产,,是一种事物酱,可以抹在面包上吃。这个原则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吃过维吉麦,那你无论如何向他描述维吉麦的味道,他都无法判断自己到底喜不喜欢——他必须尝过之后才知道那种感觉。

这个渴望的悖论,直到2018年才被芝加哥大学的一位女哲学家,艾格尼斯•卡拉德,给解决。

卡拉德的答案很简单:人生本来就是这样的。

渴望,不是一个理性决策的过程,但也不是什么事情发生的一瞬间就把你改变了。渴望是一个逐渐的过程。

一开始你并不十分想成为父亲,你一听古典音乐就睡觉。但是成为父亲这个前景的某一方面打动了你,某支曲子的某个段落打动了你,你看到了那个“新的你”的可能性,你模模糊糊地觉得那是一个“更好的自己”。这就是渴望。

“新自己”的价值观和“旧自己”是不一样的,但是因为你渴望成为新自己,你就采取了行动,准备接受新价值观。可能你会主动去了解古典音乐,你懂得越多就越能欣赏,你逐渐变成了一个爱好古典音乐的人,你的价值观就变了。

体育、艺术、慈善、信仰、包括品酒——世间凡是有门槛的爱好,都是这么培养起来的。

* 什么叫青春呢?

青春就是充满渴望的那个状态。

年轻人没有稳定的价值观。他们有很多偶像,他们追逐明星,他们想成为各种各样的人——他们其实并不完全理解那些偶像人物做的事情。但是他们勇于探索。他们并不知道那个所谓更好的自己是什么样的,但是他们反正不想停留在现在的自己这个状态,他们不论如何都要超越自己。

刘邦和项羽观看秦始皇的仪仗队,十分羡慕,其实他俩那时候并不知道当皇帝是一种怎样体验,但是一个说“大丈夫当如是”、一个说“彼可取而代之”!青春少年就得有点这样的劲头。

而探索总是有危险的。比如有个人原本价值观是“岁月静好、赚钱养家”,在银行有个收入很好的职位......有一天,他突然换发了第二青春,产生了当艺术家的渴望。为此他决定从银行辞职,全职学习艺术。

可是学习艺术是需要时间的。在旧的价值观已经不好使、新的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时候,这个人对艺术的决心并没有那么坚定。他会有一段迷茫的状态。

所以青春总是跟迷茫联系在一起。

让人产生渴望的那个最初契机,可能是非常渺小而又模糊的。但是你感受到了一个召唤,你想要去追求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你意识到自己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你产生了渴望。

正是因为有了渴望,我们才可能摆脱那个“旧自己”的价值观的束缚。人生中的选择不仅仅是“根据价值观选择”,而且有“选择及价值观”。

纳粹集中营里活下来的那位心理学家,维克多•佛兰克,曾经说过,自我实现是自我超越的副产品。人应该追求自我超越。超越之后是什么状态,你其实并不知道,不知道就对了。你就是想成为一个自己不知道的人,一个现在的自己理解不了的人。

还记得《权力的游戏》里那句台词吗?布兰问他的父亲:“一个人如果害怕,他还能勇敢吗?”回答是:“人在害怕的时候的勇敢,才是真的勇敢”。

如果你不完全知道一个地方有什么,还能去那里冒险吗?你不知道会有什么的探险,才是真的探险。

现在的你理解不了的自己,才是真正值得你渴望成为的自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