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wingIO 范式——我解读的

2016-09-26  本文已影响248人  NoteCode

WHO did WHAT ?

growingio为我们提供的服务就是让你知道上面这个问题的答案。关键词就两个:WHO & WHAT

WHAT

指标 。英文:metrics,a method of measuring something, or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is
用大白话说,就是你所度量的东西的某个方面的值。比如,一个人的身高、体重、年龄等等。就网站统计来说,我们所关注的就是PV、UV这些。当然,这些是页面级的事件(或行为),还有页面内部(元素级)的事件(或行为),如点击某个按钮。

growingio默认的指标有:

对自己所关注的某特定页面、特定元素,可以很方便指定,也就是圈选

WHO

维度。英文:dimensions,即用来划分用户群的依据。如:所在城市(区域)、所用浏览器、来源(refer)、搜索关键词,等

使用维度自然是为了将所有用户按照有意义的标准划分为多个群体,如此可以:

growingio默认的维度有:

除此之外,对登录用户,还支持10个自定义的维度(注意:只有登录用户才可以),比如:user_id,user_nick,user_level等等

就两个核心概念,没有更多了。


其他功能性的概念,都是基于这上面两个概念而来。如:

圈选:即确定“指标”的手段
单图:用于查看某“维度”用户的某“指标”
用户分群:多“维度”多“指标”的更复杂应用吧(没真正用)
漏斗:“指标”顺次达到

应用

能 vs. 不能
  1. 只要是用户在浏览器中的行为,都能统计(典型的就是点击按钮、打开页面等)。但只能统计到行为“发生”这个层次,却不能统计行为伴随的“量”。如,可以统计“充值次数”,但不能统计“充值金额”。前者是基于行为次数累加,故可以统计到;后者基于行为伴随的量,无法统计。
  2. 非基于浏览器的事件,无法统计。如“后端给手机发短信”
现实和理想的差距.png 示例

顺便得说一下,以前对比过growingio的数据和baidu统计的数据,前者数据偏大(印象中,20%的样子)

PK
使用growngio 自己开发
数据偏差 可能有 可做到无(时间、成本问题)
统计全面性 有的数据无法统计 都可以统计
开发成本 低(几无) 较高

这看来是所有“流水线生产”和“私人定制”共有的抉择问题,无需多说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