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 2020-05-24
记得有人说过:“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几次关键的选择。”于我而言,决定我一生的选择就在初三。
生在小村,长在小村,闭塞的环境让我们的生活单纯而幸福,随之而来的是孤陋寡闻。我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也不知道别人过的人生是和我的生活不一样的,甚至我一度认为我周围的一切都不会变化(无论过多久)。在面临初三的岔路口时,我不知道自己应该是上高中还是上师范。因为当时农村的孩子很多都是期盼着早就业、早工作。我的父亲是老师,所以他很早就无形中向我灌输了一种思想:女孩子嘛,上个小师范,当个老师,又稳定,又轻松,多好!当时我并不知道当老师意味着什么,在我们的心里,老师是很神圣的,就像《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中唱的那样: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因为我并没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我就自然而然把当老师当做了自己的理想,甚至会想如果当老师我会如何和我的学生沟通,我会如何讲这个那个知识。
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却在我中考之后出现了意外,那年师范并轨,不再招免费的师范生了。面对7000多的学费,家里也很为难,但是最终,我还是去上了师范。
师范的生活是悠闲的,因为我们没有升学的压力,自然也就没有太多学习的动力。即便我们的成绩是可以上一高的,但是到了师范以后,也就适应了这样的环境。没有高中频繁的考试,学校举行的活动倒是不少,感觉生活还是很丰富多彩的,我们的课也很多:语文、数学、语言基础、教法课、物理、化学、哲学、美学、体育、书法、美术、音乐、计算机、心理学、教育学等等。可谓真正的素质教育了。虽然都不深,但是也着实开阔了眼界,有了很多新鲜的体验。我对书法的兴趣也是那个时候培养起来的。
三年的时光倏忽而过,要毕业了。我已经18岁了,成年人了,可是面对即将工作的命运,我却有一些抵触,而且在我毕业时,时间已经来到了二十一世纪,国家对我们这届师范生不再包分配,我这个中专的学历,实在是没有什么竞争力。于是,在家人的支持下,我报考了0.5%的高考,我们可以选的学校和专业都有限,0.5%的几率可以上本科,遗憾的是,我以8分之差落败,又一次的选择摆在面前:就业or大专?还记得那年暑假,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看着电视上中国代表团欢呼雀跃的场面,我的心里还是一片冷冷的雨。我在日记本上重重的写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上不了本科,我就上专科吧。我不甘心永远窝在小学的校园里,外面的世界已经开始闪现在我眼前,可是我还没有怎么看过呢!
大专三年,是我性格的转变期,也是我人生理念的重塑期。原来我们的生活可以有如此多的形式,原来我们可以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们的生活永远都不是那一小片土地,而应该是广袤的世界。即便我们的身体到达不了,任谁也阻挡不了思想的自由。我的性格逐渐变得开朗,我的胆子也渐渐大起来。我的生活范围从现实走向网络,我们算是较早一批的网络原住民了。网络技术的普及,让很多事情开始悄然发生转变。成长、蜕变,一切都在无形中进行着。
又一个毕业季。又一次选择:工作还是升本?这时的我已经不想让父亲替我做决定了,我自己决定工作了,班里有两位同学选择了升本,我却实在不想这样曲线救国了,这上学之路简直就是山路十八弯啊。我想自己工作后还是可以考研的,同样可以实现自己学历的提升。
就这样我终于离开了学习的校园,却一转身踏进了工作的校园。工作之余我开始准备考研,第一年,差四分;第二年,刚刚够。调剂到了吉林的一所大学,接到了复试通知。我一看:吉林,第一感觉,好冷,好远。再上网查一下学校,好像不太有名,我不知道自己能否过得去,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现在想来,还有点后悔,最起码是一次机会)。又过了一年,我同学在河师大上脱产函授,她告诉我有一个专业硕士,问我要不要试试,我内心那个沉寂的硕士梦再被激活:考。这个专业学位的入学考试还是挺简单的,我很快就拿到了录取通知书。从2008到2011年,寒暑假辗转于许昌和新乡之间。终于顺利拿到了我的教育硕士学位,也算是圆了我的一个梦想。
很多同事问我,考这个有什么用吗?我说不上有什么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接触到了很多的导师,也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同学。他们的态度,他们的经历,都带给我很多思考,我想,这也许就是世面吧?只有不断向前走,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如今,求学的历程早已告一段落。生活也趋于稳定。结婚、生子,安家立业的事都完成了。我也已过了而立之年,年且不惑,脑力心力都走上了下坡路,然而,选择仍在继续:看书还是玩手机?写作还是看电视剧?……在娱乐满天飞的信息化时代,我们的精力感觉明显不够用,有太多东西想要去关注了,有太多好玩的东西了。可是,我们又如何能看得完呢?那些浅娱乐化于我们又有什么意义呢?而我们自己,真的可以凭借曾经的所谓“经验”去挑战所有的未知吗?“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的时代对我们必定会有新的要求,只有做好准备,才会在考验来临时做到从容不迫。
所以,做好选择,就是对自己的负责。而每一次的选择决定的,都是我们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