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好的千里马,也需要有远见的伯乐
第十章 与何桂清的恩怨纠葛(上)
曾国藩的墓碑未刻官职,只留“文正”二字,今天我也终于细知典故。
在攻打安庆的过程中,曾国藩获得了梦寐以求的两江总督的任命。曾国藩与咸丰磨合十年,好不容易获得了皇帝的信任,却在最高权力的关系进入稳定期时,皇帝去世了。
然而就因为曾国藩一生的原则是不攀附权贵,在太后慈禧和恭亲王奕訢联手发动宫廷政变,把肃顺等三位赞襄大臣诛灭时。
曾国藩内心“咯噔”一下,自己虽与肃顺走的不近,但谁都知道“肃顺这条线”的人,万一慈禧太后和恭亲王与咸丰一样的为人,那他的前途是凶是吉,又悬一线。
但出人意料的是曾国藩的权位,在政变后不但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反而还进一步提升——一总督节制四省,以及驻防将军为总督帮办军务,在清朝是前所未有之事。
这两位当权者的组合,非常明智,因为他们明白,要消灭太平天国,就要重用曾国藩。只要政见一致,就算是与肃顺为敌,却选择善则用,恶则去。
曾国藩表示谦抑,上疏辞谢节制四省,并表示:“我怕我一个人手中权力太重,以后会导致地方尾大不掉,影响中央的权威。”
而新的朝廷辅臣班子朱批:“曾国藩这道奏折非常谦逊,而且想得很远,有古大臣之风。从曾国藩来说,当然应该存着避嫌之心,才不会在以后变成权臣,这是臣子的本分。而从国家来看,给曾国藩以大权,是经过慎重考虑的。曾国藩一方面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另一方面,能公忠体国,所以朝廷才这样倚重。如果不是因为他对朝廷这样真挚诚恳,朝廷也不会轻易给他如此大的权力。”
可见,一个明智的伯乐有多重要,千里马再厉害,碰不到有远见的伯乐,终日无法前行,被死死的拽住了缰绳,永远都无法发挥日行千里的能力。
不管是在职场还是官场,内心通透、识大局的领导,又要有能干实事的将士,方能实现团队的价值。
对上位者:要有"用人不疑"的魄力,更要有"疑人亦用"的智慧
对执行者:既要"鞠躬尽瘁"的忠诚,也要有"功成身退"的清醒
不正如《资治通鉴》所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当清廷把四省大权交给曾国藩时,他们或许没想到,这场政治豪赌不仅挽救了王朝危局,更成就了一段君臣相得的千古佳话。
而这,正是中国式权力智慧的精髓所在——在信任与制衡中,寻找到最具张力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