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一个点 体悟诗人心——听徐杰老师群文课小感

2022-12-17  本文已影响0人  雪域飞燕

看罢徐老师的群文课《各有各的“难”》,感触颇深。

1.选点聚焦

群文阅读课一直是这两年的热点话题,王君老师可以说是群文教学的导师级大咖,带领着诸多工作室成员已经完成了两本著作,可以说给群文教学开辟了一条生路。徐杰老师的这节群文课与之不同的,是群文“复习”课,而不是群文的生课学习。也曾尝试过群文整合课的研究,其难就难在聚焦点的定位和路径的铺设,策略就是存同比异。就2022年河北中考诗词鉴赏部分的考查而言,这样的群文比对阅读是必要的,因为它侧重于在基本理解了诗词的内容情感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训练,某种意义上又是聚焦诗词凝练的语言去解开某位诗人的心志,从而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徐老师在诸多诗词篇目中,选择了李白的《行路难》、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苏轼的《定风波》,主要着眼于诗人的各种“难”,侧重内容的探究,以深刻体悟三位诗人在同样“难”的境遇中表现出的些许不同。

2.寻同比异

从视频课学生的表现来看,《行路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难”,是不难找出的。但《定风波》中恰恰显示的是“不难”,而苏轼的“难”是补充的资料,可以说是背后的东西,而不是词本身表象显示出来的。恰切的补充资料,也是徐老师的斟酌之举。杜甫遭遇安史之乱,即使自己处于窘迫之境,难得的是还在心忧苍生,是大仁大爱的体现;李白在求取仕途的过程中遭遇困难,发出呼喊,有苦闷、有迷茫、也有自信,但归根结底是在意自己的功名;苏轼一生虽在宦海中起起伏伏,但词中表现出的乐观豁达是此时的心境,是活出真我的洒脱和释然。感觉徐老师大概在最后想让学生再说的更透彻一些、更明了一些,这就是要追寻的“异”,也是最终要达到的教学终点吧。

3.给出支架

徐老师提出问题,在让学生进行分析之前给出口语化的表达“示例”,让学生明了具体的路径——从诗文中找“难”的依据,也就是做到了有章可寻。如《行路难》中的“难”,从一二句中可以看出诗人面对美食佳肴却无从下咽,从而得出“美食难咽”的浅层“难”。这就是老师的“教”,而后才是学生的“学”,小布迈进,而不是急吼吼地要求学生作答,使学生达到“顺杆爬”之效果。

4.依托“语言”

这节课所有的分析比对,都牢牢扎根于“诗词语言”这片土地上,从不旁逸斜出。在《定风波》这首词中尤为明显,学生都是沉潜于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去揣摩字词背后的深意。我想应该是有了以上两首诗的语言分析,才有了最后一首词的水到渠成。在文本中多走几个来回,是徐老师一直极力倡导的教学理念,这也是真正的语文课要首先遵循的原则。

5.螺旋上升

就整节课的流程来看,由浅入深,很有逻辑。由前两首的“明显难”,到第三首的“明显不难”,是很有考究的。分析前两首“难”的异同,得出杜甫不仅有“自己难”,还有“人之难”的结论,我想这也是把《行路难》放在开始的原因吧。《定风波》放在最后,靠老师补充资料来理解“不难”背后隐藏的“难”,更见苏轼的“达观”已达至高境界。其实,这样的分析比较,就是在带领学生探究不同诗人的“难”以及在面对时的不同心境,从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人生体悟,这也是个人素养的熏陶和培养。

6.贴近生活

在诗中找“网名”,是“一石二鸟”之作。既是另一种形式的“理解诗人”,又是再一次回归诗文的载体。我想这样时尚元素的加盟,渗透给学生的是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趣味性和文化性并存。

疑惑:《行路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首诗都有明显的“难”,《定风波》里学生找到的是“不难”,实际是一生的遭际锤炼了其乐观豁达的性格,但是结合老师补充的苏轼一生的资料才明白的。从这点看来,是不是把标题改为《难?不难?》更恰切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