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没准备好,越要先上?

2017-03-24  本文已影响48人  名著阅读陈老师

2月最后一周,是2017年以来最忙的一周,好几次我都以为没有准备好,结果却异常顺利,连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

我想,肯定是我先上了再说。


一、什么是:先答应,再准备

那一周,我每天要写一篇原创;

周四晚上线上分享晨间日记;

周五线下主题分享;

周六甬上阳明分社揭牌仪式;

最大的挑战不是来自工作量,而是:每一件事都是新的。

首先,日更让我想破脑袋;

周四下午,晨间日记的演讲稿还没有出来;

周五线下的分享,内容要大改,而周六的揭牌,从来没经历过。

脑袋里出现最多的词就是:我还没有准备好,怎么办,怎么办?

还没有准备好,变成了一种深深的恐慌。

我坐在床沿上,掐着脑袋,害怕得瑟瑟发抖。一个小时后,我还是不敢拿起笔写,两个小时候,一篇文章居然出来了。

那一周几乎每篇文章都是这样出来的。

我今天也会对自己说,我还没有准备好,但是没准备好,不妨碍我继续写出文章和站上讲台。

于是我发现,没准备好,是一种常态,还是一种不错的状态,我借由这种状态,把自己先推出去,“准备好”如约而至,如有神助。

我也从“先准备,再答应”,变成了“先答应,再准备”。

因为我发现,“没准备好”压根就是一个骗局、一件最坑爹的事。为什么呢?

二、为什么:先答应,再准备?

有三个原因:

1、什么才是准备好,没有标准

今天我找人参加世界读书会的演讲,他说:

“不行不行,我没有你的激情。”

我说:“是先答应,先做了,才有激情的好不,而不是相反。”

他说:“不行,我还没有准备好。”

“那么,什么叫准备好呢?”我问。

他回答不上了。

这是一个没法回答的问题。

要写文章,要学英语,要约某位大咖,要找老板谈加薪,要辞职,要上台,都没有实现,因为还没有准备好,而最搞笑的是,我们连什么叫准备好都不知道。

因为“什么叫准备好”,压根就没有标准。


约见某位大咖,却迟迟没有行动,那么,什么叫准备好?

等有了十万粉丝?等功成名就?等成了大V?

不敢上台,什么叫准备好?

等有了经验?等天气没那么冷了?等下次穿了皮鞋?等右边的人先上去?

关键是,等到了那个时刻,好多年过去了,我们都可能不在了,或者机会都过去了。

准备得再多,有个屁用?

为什么先要做好”标准都不知道的准备“再上,而不是先上了,再准备呢?

2、先上就是最好的准备

我提倡先上,再准备。

不先答应,不先上,我们永远不会知道需要准备什么?

不把自己逼到那个地方,我们压根不会知道,自己会在那个地方,干出什么让自己惊讶的事来。

我如果不是每每把自己逼到崩溃边缘,怎么会发现自己那么有货写。

我很多次江郎才尽,但却意外地发现,还有李郎、刘郎、陈郎啊。

没看到我的头发越来越少了吗?都是让我自己抓的。

所谓发现更美的自己,那个更美的自己,不在山下,而是在半山腰或者山顶,如果压根山都没爬过,怎么可能遇见呢?

而且,先行动,先上了再说,本身不就是一种准备吗?

更直接的说:上和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准备。

不但为这次做准备,更重要的是为下次做准备。

什么,还有下次?

别闹好吗,这是成人的世界,没有下次,多没劲!

3、“没准备好”的根本原因:想太多了

我第一次上台讲阳明,现场有40个人,那不仅是我第一次讲阳明,而且是我第一次做公开演讲。

我告诉你:我一点都不怕。

我没有准备好的地方多得吓死人:

我理论知识掌握不全,我不会演讲,我没有临场经验,我甚至喉咙正在病中......

说出来可以把自己吓死,但我就是上了,为什么?

每一个没准备好的理由都是一盏灯,我把所有的灯都关了,只开了一盏灯,那盏灯叫做:

诚意!

我只想,这次的上台,是一个更好的学习机会。我想不想学习进步,想!那就上吧。

讲得再烂,痛苦的又不是我。

我真的上了。

诚意一出来,其他的想法都消失了。

所以,真的想太多了:

讲不好多丢脸;被人笑话多没面子;忘记了稿子岂不丢死人?

(说实话,面子真不值钱!)

被人批评了这么办?

(我们讲得那么烂,还不让人批评吗?)

我不行。

(人丑就要多读书,不行,才要多做啊!)

投稿不行,我的文章还不够完美。

(你以为你是托尔斯泰吗?把我们当诺贝尔奖评委会吗?)

说到底,还是好名、好利的心在作祟。

于是把所有的灯都点亮了,根本看不到路在哪里,就会说“没准备好”,原地打转,什么也不做。

三、结论:越没准备好,越要先上

如果我们觉得还没准备好,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答应,自然就准备好了;

因为上,本身就是准备!

我们就会发现,世上根本没有准备好这回事,我们永远都不可能准备好。


所以,先上吧,别让孩子他娘等太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