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旅途随笔散文散文

每一根蜡烛都是一首诗

2017-08-10  本文已影响0人  冬蛰先生

它蹲在书桌的左边,幽幽地发着黄光,小小的火苗静若淑女,沉思般,迟缓迟缓地摆头。然而片刻后,它兀然跳跃,蒸蒸地释放着火的雄劲,它所映亮的事物的影都抖动起来。

正如它本身的可爱,它的名字也诗意,无论是烛还是蜡,都像在诗的乳中浸过一般,楚楚动人,给人以无尽的遐思。烛,最初指火把,无论是什么物质在燃烧,总之是一点若隐若现的火,它映亮了周围的一小团,无边的黑絮包裹着一股昏黄,昏黄的一团里含着说不尽的故事,挑出最有意境的一个吧:荧荧的烛泻着黄光,四目相对,屋里断断地传出清幽的情话,灯火将熄未熄时,夫秉烛,妇剪除灯芯,光亮了。只可惜,“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二字在,这是李义山的想象,或者回想,对于分别的人来说,如此简单的画面,却成了渴盼而不可近的憧憬,琐碎的记忆,望眼欲穿而不能得,末了只能叹一声:“当时只道是寻常。”

蜡,是一种实物,它本身没有那么多内涵,只是它的习性着实契合了诗人的心绪,于是它变得美好、多情了。它会流泪,且泪洒得那么美丽,就有人说:“夜半醒来红蜡短,一枝寒泪作珊瑚。”红蜡垂泪,凝结成无规则的珊瑚,形者天成,喻者高妙。而在畅意者眼里,红蜡又如它的肤色一般热烈了,“好客连宵在醉乡,蜡烟红暖胜春光”,或者“凤凰鸣舞乐昌年,蜡炬开花夜管弦”,诗人酡红的脸映上烛光,佳言妙句就来了,可见心情畅快的时候,虽然点点清光,烛照之处却“春宵一刻值千金”。

于是,引出了它的又一个名字——蜡炬,红红的通体之上托起一点火炬,的确是一种燃脂传薪的姿态,不然古今的文人不会赋予它如此多的崇高,先有李义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泣诉,后有闻一多“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呐喊,前后的推崇与颂扬,早已使它与奉献、默默无闻同名。

就外形而言,红烛更像一个端庄的少女,远望去,它静默典雅,亭亭玉立,近观,则闪动的火焰成了摇摆的眸子,或者是眼眶里旋转的泪花,脉脉含情,弱不禁风的样子惹人无限怜爱,也就难怪诗人将它与宫女少妇联系起来了,比如,“自君之出矣,红颜转憔悴。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这可能是最妙的比喻了,庸常的题材与话题却结出了可视可感的果,实在让人欣喜。同样,“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首赠别诗亦荡人心旌,风流的杜牧情太多,情太多时却总似无情,面对分别,黯然销魂,这位才子蕴藉难言,拖出蜡烛为别意流下缠绵的眼泪,一经杜牧点染,蜡烛形象的可爱可人,毫不逊于缠绵的李义山。

可见,蜡烛在诗人的笔下炯炯生辉,二者就像一对忠诚的伴侣,耐过苦寒,经历忧喜,不离不弃。蜡烛记住了诗人的才思,而诗人更是把它看作才思的寄托物,无论诗人心中涌动的是思念,是孤独,是苦闷,还是相聚的欢喜,分别的惆怅,宦途的浮沉,蜡烛在漆黑的昏暗的屋内,冒出幽幽的小苗,缓缓地摇曳舞摆,静静地候听。

桌案正中铺展着唐诗,右手边一杯绿茶淡淡地发着清香。我正与烛光相对,欣赏着光与影的舒缓、活泼与沉静的诗意。今晚,眼前,失去了华灯彩照的此刻,那烛光、投影、茶香、书卷给人以诗思,催人以静想,让人有一股缓缓的静,却裹含着一种喷薄欲出的动,只可惜我不是诗人,在撩人的夜却没有撩人的才情,更没有现实的抑郁,委实负了良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