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藏书馆炉边夜读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当我们谈村上春树时,我谈些什么

2017-12-17  本文已影响108人  雨过湘南

这篇的内容是一个读书群村上春树专题讨论会上零碎的内容。

什么时候最想读村上春树?

不想花很大力气的时候就读村上,有种打发时间的感觉。村上的书随时能拿起随时能放下,很轻松,像下午茶一样。

谈谈读村上春树的心路历程

第一本,《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有些啰嗦。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第二本,《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还可以,但是觉得没川端康成厉害。
第三本,《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一如既往地啰嗦,感觉不太想读了。
第四本,《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构思精巧,想法奇妙,不过还是觉得有点啰嗦。
第五本,《远方的鼓声》(游记/散文),我靠,这么有趣,太好玩了,吐槽意大利人和希腊人太有意思了。
第六本、第七本,每一本都想去读,不过我读的到底是“村上春树”还是“林少华”?

村上春树的作品究竟好不好?

首先,就是这个“好”究竟怎么界定。如果和村上的偶像菲茨杰拉德、钱德勒比较,我个人觉得,村上其实并不逊色他两位。钱德勒我读过不少,我个人认为村上整体质量还高于钱德勒,不错村上的劣势在于没有一部非常突出的作品,像钱德勒《漫长的告别》、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村上大部分作品的质量都很平均,这就很尴尬。

《挪威的森林》究竟能不能代表村上春树?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为数不多的纯现实主义作品,村上写这部作品也有实验的成分在里面,后面村上几乎再也没写过纯现实主义的小说,《挪威的森林》在外在形式上是非典型的村上作品,不过探讨的主题是一脉相传的,生与死之类的啊,文字风格更是彻头彻尾的村上风格。所以说《挪威的森林》肯定是村上的代表作之一,但是不能说《挪威的森林》就代表了村上春树。这就好比我们可以说中国最重要的城市里面包括上海,但不能说上海就代表着中国。

说点题外话,村上在写《挪威的森林》之前有5年没有写长篇,他自己解释是“感觉被《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掏空了”,所以过了好几年才开始写长篇,也就是《挪威的森林》。写完之后很快又写了《舞!舞!舞!》。

以三个词形容村上春树

都市奇谭,幽默感,绝对的自我主义。

村上有一部短篇集叫《东京奇谭集》,我想这大致概括了村上绝大部分故事发生的背景。村上能够把这些奇怪的故事,或者奇遇写得相当自然,与现实主义部分可以说是天衣无缝地连接在一起。这让我想起了卡夫卡。昆德拉说卡夫卡将现实与梦境精巧地编织在一起,我个人觉得,村上春树在相当程度上承袭了卡夫卡这一特点,当然村上只是在形式上承袭了卡夫卡,在如何构筑一部小说来表现主题上,村上和卡夫卡差别还是蛮大的。关于村上春树和卡夫卡的深层次联系,好像现在研究得还不是很多。

村上的文章有一种自在的腔调在里面,也可以说是幽默感,尤其体现在村上的随笔里面,实际上这也是村上文章的魅力之一。例如吐槽希腊人意大利人,例如谈披头士乐队名曲《挪威的森林》名字的来历,都能感受到村上是一个很好玩的人。还有村上的小短篇《我的呈奶酷蛋糕形状的贫穷》结尾写道,我们年轻,新婚不久,阳光免费。“阳光免费”实在是一句俏皮无比的话,其中又蕴含了心酸无奈的意味。只有拥有幽默感的人才能把一件小事写得很有趣,逗乐读者。如果没有这种幽默感,我觉得村上的读者可能会少很多。

村上的小说,无论从表达的意思还是从形式上来说 ,我觉得都属于绝对的个人主义。村上写不了《百年孤独》这种史诗,写的基本上是个人的东西,这在他早期的作品尤为明显。他也很少写群像,每部作品的出场人物都比较少,这一点也非常地村上春树。

喜欢村上春树的是男性多一点还是女性多一点?

我个人并不认为男性不喜欢村上,相反,以我个人接触的人群来看,不少男性是非常喜欢村上的。而且村上某种程度上还是延续了海明威和钱德勒那种“硬汉”的风格,当然,没那么硬就是了。总之,我觉得村上是非常MAN的,也非常契合男性的。

村上春树和爵士乐

说到音乐,我觉得村上的音乐品味其实是一直在进化的。从他作品谈论的音乐来看,早期流行、摇滚比较多,中期偏爱爵士乐,而后期又转到古典乐上面去了,例如李斯特的《巡礼之年》。这种变化也挺有意思的。

关于新晋诺贝尔奖得主石黑一雄

村上春树和石黑一雄相互还是相当推崇的,村上说有的作家只要新作品问世无论如何也要买一本来读,这中间里面就有石黑一雄。石黑一雄接受采访的时候也说,在村上君之前获奖感觉受之有愧。

凭借新作《刺杀骑士团长》,村上春树能否力夺诺贝尔奖?

(全体)不能。意见非常统一(笑)。

关于《斯普特尼克恋人》(实际上算是《斯普特尼克恋人》的简要评论,然后发现可以就这个主题继续展开,但是实在太冷,坐在电脑前码两三个小时的字还是算了吧……)

《斯普特尼克恋人》显然是一部村上的过渡性作品,前有分成三卷出版的《奇鸟行状录》,后有《海边的卡夫卡》,说得好听一点,叫承上启下之作。

村上春树写这部作品的时候,日本先后经历了“东京地铁毒气事件”和“神户大地震”,村上对这两件事的体验和思考也多多少少反应在这本书里面。再加上90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这一系列的转变使得《斯普特尼克恋人》、《神的孩子全跳舞》等90年代的作品,与80年代的作品构成了虽然不甚明显但确实能感受到的差异。

总体上而言,村上笔下的80年代的日本,洋溢着向上的氛围,作品中的人物大多也认为日本经济和社会向着积极的方向走,因此,这些作品里面,人物在喧嚣热闹的社会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寻找安身立命之地,这大约是村上80年代作品的主要特征,或者说色调。

例如《舞!舞!舞!》里面的五反田是颇有名气的电影明星,《国境以南
太阳以西》的主角是成功经营爵士乐酒吧的老板等等,无不属于社会成功人士之列。

而随着90年代“日本神话”逐渐瓦解,村上小说的色调也走向了灰色,这时的日本社会已经不再是清晰的,而是模糊的、迷茫的,故事中的人物也在这种迷茫中寻找着自己前进的方向。简单地说,之前的人物是想知道自己在哪,之后是想知道要往哪去。莫如说,这可能是当时整个日本社会的情绪。

村上在这部作品中也在摸索自己该怎么走,做了不少尝试,例如多视角的结构,语言上的变化等等,不过客观地说,到此时村上的风格已经定型,所谓突破,无疑是异常艰难的。当然,绝大部分作家都做不到,村上未能完成突破、再上一层楼也在情理之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