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爱录43.6》心得感悟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徐爱录43.6》心得感悟
【原文】
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
先生曰:“试举看。”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却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功夫!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甚么意?某要说做一个,是甚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
爱曰:“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
先生曰:“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上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闲说话。”

【译文】
徐爱因未能明白先生“知行合一”的教导,与宗贤、惟贤反复辩论,仍未能明白,于是向先生请教。
先生说:“举几个例子看看。”
徐爱说:“现如今许多人知道应当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却做不到孝顺、友爱,这样看来知和行分明是两件事。”
先生说:“这是因为心已为私欲蒙蔽,不是知与行的本来面貌了。没有知道了却不去做的情况,知道了而不去做,那就是不知道。圣贤教人去知、去行,用意正在于使得知与行复归其本来的面貌,不只是简单告诉你怎么去知、去做就可以了。所以《大学》里给出个真知、真行的例子,‘就像喜欢美色,就像讨厌恶臭’。见到美色属于知,去喜欢就是行,只要一见到美色便自然而然地喜欢上了,并不是看到美色后又起个念头去喜欢;闻到恶臭属于知,去讨厌便是行,只要一闻到恶臭便自然而然地讨厌上了,并不是闻到恶臭后又起个念头去讨厌。就像一个鼻塞的人虽然看到眼前恶臭的东西,但鼻子闻不到恶臭的气味,便不会十分讨厌它,这也只是因为不曾了解到它的臭而已。例如,称某人知道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必然是因为这个人已有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行为,才可以称他为知道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如若不然,只是说些知道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话,怎么可以称之为懂得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呢?又比如,知道痛,一定是自己痛了才知道痛;知道寒,一定是自己冷了才知道寒;知道饿,一定是自己已经饿了才知道饿。知和行如何分得开?这便是知与行的本然面貌,不曾被私心杂念所隔断。圣人教导世人,一定是要这样才可以称之为知,否则就是还没有真正的知。这是多么紧迫而实在的功夫啊!如今硬要说知和行分作两件事是什么意思?而我将知与行说成一回事,又是什么意思?如果不知道我为何要如此说,只是去分辨知与行究竟是两回事还是一回事,又有什么用呢?”徐爱说:“古人把知和行分作两件事,也只是要世人明白,一方面去做知的功夫,另一方面做行的功夫,这样功夫才能有着落之处。”
先生说:“你这样的理解反而是背离了古人的意思了。我曾经说过,知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落实;知是行的开端,行是知的结果。如果能够领会,只要说到知,行便包含在里面了;只要说到行,知也包含在里面了。古人之所以将知和行分开来说,只是因为世间有一类人,懵懵懂懂、任意而为,完全不加思考,只是任意妄为,因此才要提出知的概念,这样才能让他们做得恰当;还有一类人,整天空想,不肯切实躬行,全凭主观臆测,因此才要提出行的概念,这样才能让他们知得真切。这是古人不得已而提出的补偏救弊之说,如果能够领会真意,只要一句话便已足够。现如今的人却将知与行分作两边,认为必然是先知道了才能去做。如今我若只是讲习讨论如何去做知的功夫,等到知得真切之后才去行,必然会导致终身一无所成,也终身一无所知。这不是小病小痛,而是由来已久。我今日提出‘知行合一’,正是对症下药。但‘知行合一’的说法也并非我凭空杜撰出来,而是知与行的本来面貌即是如此。如今你若能明白我为何如此说,即便将知行说成两回事也无妨,本质上则还是一回事;如若不明白我为何这么说,即便将知行说成一回事,又有什么用呢?只不过是说些无用的话罢了。”

【心得感悟】
自从修习致良知以来,越发觉得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了。刚诵读先生原文,甚至能熟读强记,可每每遇到事情总是会反复。传习录通篇讲的都是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大道,通过先生不厌其烦的布道、诠释,让迷茫的内心恍然大悟。有时候也有不解、怀疑,认为这些道理似乎人人都知道,讲多了有点扣字眼的味道。可是分明知道的道理做起来却那么难,一遇烦恼事就忘了菩提,找不到自己的初心、诚心、至善心。
孟子云,“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学问之道没有别的捷径,只是去寻找可以安放你躁动不安的心之地而已。我们的心之所以不安、迷失,就是因为让世俗的私欲蒙蔽了自己清澈澄明的良知,而我们的修习不过是为了找回那颗迷失的心。这个“放心”就是丢了的那颗心,一以贯之,以平等、中庸、和谐、仁爱之心对待天地万物,和他们融为一体。
今天的文章重点解析的就是知行合一的问题,每读一遍原文便又生出新的感悟,更加坚定了修己达人、内圣外王的信念,在事上磨练砥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方向既明,何虑曲折?接下来还是针对文章谈下自己的感悟。
1、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
徐爱问先生为什么人们明知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却做不到?这个问题至今仍然具有启示作用。历史的滔滔洪流已经又流过了六百多年,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人类历经了工业革命和文艺复兴,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发达,可人心自古至今依旧如是,人类历史的精神高度在2500年前即已达到巅峰,老子、孔子、释迦牟尼相继诞生并树立了人类文明的一座座标杆,在那之前是个神明通澈的时代,而之后却在私欲横流中蒙蔽了人心。物质文明越发达人的欲望欲强烈,所谓人心无止境,虽然智能时代已经来临,可人心之善依然需要毕生修炼,无法与智能同步。
曾经有个电视节目,主持人调解一位老人的赡养问题。老人一共有7个子女,从小含辛茹苦抚养子女成人,可现在老了病了几个子女却一个个推托,互相指责埋怨,为了区区有限的赡养费也是斤斤计较互不相让,主持人见到佝偻着身子的老人,也不禁心生酸楚。另一个著名的事例是某法院收到一位老母亲的诉状,不为钱不为物,只为让自己唯一的女儿能每月抽一点时间看望自己、陪自己说说话,令人不胜唏嘘。我想这些子女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受学校的教育应该不会少,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也必然知道,可是在生活中却让良知完全被浊尘所蒙蔽,沦落成为失去善心孝心的忤逆儿。其根源即是失去了心之本体,任凭狭獈、自私、冷漠的欲望放纵,象脱缰的野马恣意冲撞,将道德的底线冲得支离破碎,人性的良知荡然无存。今天我们学习致良知,不是为学而学,只为找回那颗本来清澈的心,“诚于己、明于事、信于人”。
在致良知的学习中有一位贫困县的王书记,当他从全国百强县调任天壤之别的贫困县工作时,心里压力很大,甚至可以说是一筹莫展。后来接触了致良知、学习了阳明心学,才彻底放下了包袱,撸起袖子加油干。那拼搏的动力不是为了乌纱帽,不是为升官发财,而是真心实意为了数十万父老乡亲能够脱贫,奔向小康生活。他不仅自己学,而请致良知的老师给300多位党政干部上课,统一了思想,很多同志深受触动,在课堂上做了分享,深受鼓舞。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面向全体党员深化党内教育的重要实践,是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党中央的”两学一做”正是符合了“知行合一”的大道,才让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开创了新的局面,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高。王书记的团队在致良知的学习后面貌焕然一新,和企业家、老百姓既“亲”又“清”,真正立志为家乡人民服务,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在短短的半年内,该县经济从倒数第一上升到了在全市十几个地市中排名第七,百姓拍手叫好。
当王书记去北京见白立新老师时,白老师问他:作为一个地方上的领导,你最大的责任和本质是什么?书记当时回答:稳定和发展。但是白老师说,是“化育人心”。稳定发展只是果,化育人心才是因,没有因哪来的果?大到国家、中到地方、小到企业、家庭,若要振兴发展和睦长久,哪能离开“知行合一”之道呢?
2、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知行合一的功夫,非一朝一夕可以达成,须有坚韧不拔之志、持久恒远之功。我们学习致良知只是行动的开始,而检验所学知识的标准就是行动。理在事上磨、事在理上明,只有我们具备了天人合一、惟精惟一的良知之心,才能“动亦定、静亦定”,以不变应万变,在风云变幻的复杂局面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而当我们持续内观、修身,以天下万物为一体,持利他心,到了一定的时候即可知行完全合一,无须先知后行,知与行已经融入一体,如影随行。古代的剑客最高的境界就是剑与人合一,无须背剑诀,只一出手,便是心到剑到,于电石火光之间制敌于无形,而所谓的招数已经无须死记硬背,无招才是最高的招,无招是将招春风化雨植入人心,心即是招、招即是心。
我从事企业管理工作也有近二十个年头了,各种培训班、学习会参加了不知多少,可是一旦回到企业应用起来却总是力不从心、虎头蛇尾。很多时候自己笔记做了一箩筐,条条框框一大堆,自以为找到了真经。学习归来即马上照搬照抄、急于实施,然后不断的重复半途而废的昨天的故事。学习致良知时正是内心最为迷茫的时刻,能和一班正能量的同修互相鞭策砥砺前行又是何其幸运!反思自我,学习的知识总是要求员工去做到,自己却未以身作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员工不迟到可自己早上却总是迟到,要求员工做计划可自己却总是随性而为,要求员工亲如一家可自己却总是刻意保持距离,自己的行和自己的知根本就是里外两张皮,员工当然也是照猫画虎、有样学样,与其向外找原因不如向己身找原因,源头解决了自然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在致良知的学习分享中,春风总提到知行合一须在事上磨,自己越不想做的事越要去做,比如早上不想早起就要训练自己早起,越不想和人打交道越要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越不想放下面子越要让自己平易近人,阳明先生云,“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无论如何,在心上的功夫下得还不够时,不妨因病而药先,总比无知无觉讳疾忌医强多了。我计划分两步走:1、自己先修己身,从小事做起,每件言必行行必果,知行合一;2、带领团队一起做,同时立志运用音乐疗法帮助天下人身心健康、和谐,生活幸福快乐!在阳明心学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心之力量下,我们一定可以做到知行合一!
我在公益组织认识的一位大哥洪总一直是让我深深敬佩的,他今年已六十五岁了,五年前我们认识时他的企业规模还很小,业务不稳定、资产负债率很高,洪大哥也是愁眉不展。但是他的一个品质让我记忆犹新:去他公司参观时,他吃住和公司员工一起,自己亲自对每一项规章制度逐字推敲,不懂的马上向人请教,对每一个零件的加工尺寸精益求精,哪怕是小客户的碎单也是一视同仁。几年过去了,最近见面时他的公司变化让我大吃一惊:三年前他从零件加工转型升级公共自行车整件生产,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订单供不应求;两年前进入环保机械生产行业,其和日本海归博士共同研发的垃圾处理机填补了国内空白,产品一经推出即广受关注,政府釆购订单纷至沓来,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一年前他大手笔购买了工业用地自建数万平米标准厂房,引进了全自动数控机械和加工中心,实现了企业质的飞跃,目前仅固定资产即已翻了十多倍,年销售收入复合增长率超过百分之五十。洪总在企业很小时的严谨、求真、至诚、无欺的优秀品质为他后来的腾飞打下了基础,而他多次分享的“为了企业员工再打拼二十年”目标更让很多年纪轻轻就想要退休的贪求安逸的企业家朋友汗颜,在一次饭局上,众人异口同声的说,“大哥不退休我们都不敢退休”成了佳话。
“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我们既不要冥行妄作,也不要茫茫荡荡悬空不接地气,正如同修桑总分享“在本源上用功,在根上浇灌,在事上磨炼”,持之以恒假以时日,一定会有更快的成长与更大的收获,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