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论语

《泰伯第八》学习笔记

2020-02-18  本文已影响0人  林夕1林夕秋阳

    整个《泰伯篇》的最后四章,其实都在点出圣王的典范。从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这四章,其实就《论语》以尧、舜、禹、文武二君作为为政者的典范,在这四章里面孔子到底想要揭示的是什么样子的内涵?

    十八章:德者得也,圣王之德,大到可以有天下;为政以德,政者正也,正人正己。

    圣王的程度是可以做到得天下而不享天下,然后他们的伟大,并不是因为他们得到天下,而是他们得了天下以后,很有担当地把天下当成自己的责任。

    第十九章:“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讲到圣王德配天,化育万物,万物似乎都没有感觉。就好像《击壤歌》提到的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并不感觉圣王的存在。但是百姓之所以能够过着这样平安无虑的生活,其实正是因为圣王的德像天那样地时时以百姓为念。

    二十章:唯德唯才,有德才有位。

    然后孟子赞美孔子是“圣之时者”。

    儒家其实是讲集德配天,仁且智。圣王是这样关顾百姓的幸福,而且面对境界有灵动的智慧。像文王三分天下,他还是以下事上,可是到了武王他却决定伐纣,看起来好像前后的抉择不一致,可是其实他们是有很配合时机的抉择。

    透过这四章,在《泰伯》的最后其实呈现了为政最高的境界,内圣外王的圣王心性。

    在√整个《泰伯篇》最后的学习,我们来揣摩整体《泰伯篇》的脉络。

    南怀瑾先生说《泰伯篇》是《为政篇》的引申与注解。

    《为政篇》如果说我们要稍微整理,也许可以分为三点:

第一个是为政的宗旨。为政以德,然后谈为政个人的影响力是在于德。

第二点是谈到为政必须要孝悌。因为孝悌是为仁的根本。

第三点就谈为政的原则。包含个人的学习,例如君子不器;为政人才的培育;为政的原则。

    如果我们用这三点来扣合《泰伯篇》的话,其实我们会发现好像是有这样子的脉胳。

第一点为政以德。然后《泰伯篇》其实第一章就提到为政之至德是“三以天下让”。

第二点,德的学习以孝悌为根本。在《泰伯篇》也引述了曾子的相关篇章。

第三点,在《泰伯篇》其实也谈到为政的原则跟具体做法。

    比如说《泰伯篇》就特别深刻的举例:谈到士人的培养--“有若无,实若虚”;谈到士人如何弘毅;谈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如何利用诗教礼乐;谈到如何引导百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谈到“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取舍;谈到君君臣臣的分际等等。

    如果从我们学习的脉络历程来看的话,这好像是一条从士夫到君子到圣人圣王的心灵学习道路。

    从一开始的发心到德慢慢地培养,士“任重而道远”是发心,面对生活种种境界,学习以礼来取舍、对境抉择,学习成为君子,“君子所贵乎道者三”,“以能问于不能”等等。

    透过闻道、思维、实践,渐渐迈向至德的道路,直至圆满德行的完成。到最后,率性之谓道,良知良能完全被开发,完全以利益别人为考量,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这是一条很美好的道路。

    圣王的程度是可以做到得天下而不享天下,然后他们的伟大,并不是因为他们得到天下,而是他们得了天下以后,很有担当地把天下当成自己的责任。

    透过闻道、思维、实践,渐渐迈向至德的道路,直至圆满德行的完成。

    到最后,率性之谓道,良知良能完全被开发,完全以利益别人为考量,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这是一条很美好的道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