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逢时的左宗棠
如果要我来说左宗棠,可能我会觉得,他就像一个大功率的发动机,被装在了一辆破旧的车上,纵然一心往前,最大能力地转动自己来带动车子,可惜车子却只能在吱吱作响中,慢悠悠的前进。
他自小就聪慧有大志。四岁的时候,左宗棠就跟随父亲到长沙读书,十五岁时,参加长沙府试,取中第二名。年少的左宗棠不只是追求应举当官,他涉猎经世致用之学,希望自己将来能做出一番真真正正的大事业。
然而他的应试之路却走得并不顺畅。乡试中第后,六年里三次赴京会试均以落榜告终。心有屠龙术,难遇伯乐人。左宗棠知道自己有满身的才学,也看到了国家糜烂的统治,他想改变这一切,却又苦于得不到机会。
左宗棠的前四十年,就在读书,担任老师的生活中度过。无法施展自己才华的左宗棠苦闷不已。他经营柳庄,编成《朴存阁农书》;关注鸦片战争,提出“更造火船、炮船之式”的应对方针。他自比孔明,又生性豪迈,郁郁不得志的日子磨掉了他的耐心,养成了他急躁的毛病。
才智无法施展,时事又令他不满,他的满身抱负便只能在嘴边抱怨时才能得以实现,左宗棠好自夸的毛病就是在那时养成的。他后来认识到了自己的这个缺点,于是谨言少语,希望能改正自己的缺点。可惜习惯的改正并没有那么容易,这个缺点带来的恶果最后还是在他的学生的身上体现了出来。在清史稿中有写,左宗棠“然好自矜伐,故出其门者,成德达材不及国籓之盛云。”自身的好自夸,造成了门下弟子的浮夸而不实干。
转机出现在他四十岁的那一年。当时太平军围攻长沙,在危机之际,左宗棠应湖南巡抚之邀出山,整治糜烂的局面。他调度军队的装备伙食,保证军队的战斗力和士气;整顿城内事物,保证城内生活的正常运转,使得太平军围攻长沙三个月却只能撤退。左宗棠就此声名鹊起。
随后的左宗棠拉开了他波澜壮阔地一生。他入佐湖南巡抚幕府,革除弊政,开源节流,稳定货币,保证军队装备,使湖南军政转危为安,出省作战也连连获胜。组成“楚军”,进军浙江,杭州,为太平军的平叛做出了巨大贡献。随后平定捻回,收复新疆伊犁,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安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他不止精于排兵布阵,对治理地方经济也有深入的研究。他每攻克一地,便组织当地生产,恢复当地经济生活,安抚百姓,保证百姓生活的安定。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他曾经自己亲自计算大军所需军饷,沿途种植柳树,在新疆进行屯田,为大军的粮食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然而,当时的清政府已经腐朽不堪,纵然他满怀抱负,胸中尽是韬略,却也无法帮助清政府走得更好,走得更快。正如孔明之于蜀国,左宗棠虽然用尽了自身的全力,也无法更改清政府的结局。他认识到收复新疆的必要性,却需要几次上奏才被同意,甚至出兵的军饷都需要自己筹借;谈判收复伊犁时,在新疆局势大好的情势下,清廷仍准备签订极不平等的条约割地赔款,在左宗棠的强烈抗议下才最终决定重订条约;在中法战争中,高龄的左宗棠抱着病体获得的胜利,被清廷当做与法国和谈赔款的资本。在左宗棠病故前,所述的遗折里也全都是对国事的看法,对皇帝的苦口规劝。
谭嗣同曾经说,“历观近代名公,其初皆未必了了。更事既多,识力乃卓。左文襄晚达,故沈观最久。”这句话用来总结左宗棠的一生,确实再贴切不过。他有大的宏愿,有大器晚成的治国定邦之能,却无法改变清政府的最终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