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笔记(六)
红楼笔记(六)
让时间在生命的成长里自由地流走
一
此为《红楼梦》第六回笔记。
列位可能刚从第五回的梦幻世界里出来,那些美酒和仙茗,还有人间难遇的仙女,让人留恋和向往;诱人迷迷惑惑——这个世间,到底是梦的主宰?还是现实的纠缠?有时候无法分辨得清楚。
不过贾宝玉一定还沉浸他的梦里。他在梦里完成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件大事,——他梦遗了,这印象是深刻的。
当那个大丫鬟袭人触摸到他的大腿时,只觉冰冷粘湿的一片。程乙本在这里写的较为低调和含蓄,并不像庚辰本那样直接。不过从这短短的两段文字中,可以让我们看到袭人的某些心机。小说中这样写道:
宝玉红了脸,把他的手一捻,袭人本是聪明女子,年纪又比宝玉大两岁,近来也渐省人事,今见宝玉如此光景,心中便觉察了一半,不觉把个粉脸羞得飞红,遂不好再问。
注意啊!书中写袭人比宝玉大两岁,按照前面的年龄推算,她应该有十五六岁了。而且“渐省人事”,这个词用得特好。什么意思呢?一是告诉大家,她知道宝玉流出来的是什么;二是她知道成年的男女之间应该发生什么事。
可后来当他们回到荣府里,袭人见四下无人,又问道:“那是哪里流出来的?”
她似乎又在装傻!我读《红楼梦》后面部分,晴雯被逐出大观园时,很怀疑袭人从中做了手脚,但小说里作者却给了袭人极大的宽容。没有一字一句评价过袭人哪里不对。也许在现实中,作者青春年华里肯定有一个既像母亲、又像姐姐,对自己体贴温柔的大丫鬟,作者不忍心写出她阴暗的一面。
但仔细读读前面袭人问的那一句话,分明带着引导与挑逗的意味。她引导什么呢?她希望贾宝玉重新回到梦中的云雨之事,她需要一个机会——
袭人自知贾母曾将她给了宝玉,也无可推托的,扭捏了半日,无奈何,只得和宝玉温存了一番。自此宝玉视袭人更自不同,袭人待宝玉也越发尽职了。
然而庚辰本却这样写道:
袭人素知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的,今便如此,亦不为越礼,遂和宝玉偷试一番,幸得无人撞见。自此宝玉视袭人更比别个不同,袭人待宝玉更为尽心。
从文字表述来看,庚辰本比程乙本更直接。 “偷试”比“温存”,更能让人产生联想。更重要的是后来读脂砚斋的批文本,上面就有:“伏下晴雯”之句。
我们来分析一下袭人此行的动机,以及隐藏着怎样的一种心理状态。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贾府好比一个小小的社会,也像一个现代化的企业组织一样,里面充满着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而贾宝玉的身份和地位,好比那个大家族的守业者和继承者,所有的希望都可能寄托在贾宝玉身上。因此跟着贾宝玉的下人,也就为自己的未来前途选好了光明之路,并且自己未来的这个东家还是一个有菩萨心肠的人。所以,在贾宝玉面前争上位,就成了大观园众多丫鬟的人生追求。
而袭人呢,她对贾宝玉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天天守着贾宝玉,可仍觉得自己的地位不可靠,所以她除了从贾母、王夫人那里获得信任外,更重要的,她要获得贾宝玉的全部依赖。而整本小说和各个版本中,我们很难读到袭人有什么过错和不当的地方,她处处忍让、包容、圆场,像薛宝钗一样完美得无可挑剔。
有时候完美就是人性的一种缺陷。越完美,就越能让人看到某些虚伪的东西,看到假,看到作。
二
所以这样的生命行为,还没有那个乡下老太太刘姥姥的来得真实和可信。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带着底层人的卑微和无奈。或许我自己就是社会中卑微的一员,我读到刘姥姥,非常同情和欣赏这个老太婆的命运和生命力。
这个老太太对生活有一种执着的追求。在女儿女婿极度贫困的时候,她愿意付出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这种现状。刘姥姥在教训自己的女婿时说的一句话:
“姑爷,你别嗔着我多嘴:咱们村庄人家儿,那一个不是老老实实守着多大的碗儿吃多大的饭呢!”
我甚至在此时会联想到我的婆婆,她在世时好像说过类似的话。生活在贫苦的乡下,只有精打细算,勤勤恳恳地过日子,才能保住温饱。而且,中国的农民,自古以来,哪一个不是老老实实、任劳任怨地生活呢?
然而越是贫穷,越更有顽强的生命力,就越能表现出乐观的生活态度。小说站在中性的立场上,真实地写了这个老太太,可见作者对人性的赞美与担待。
作者借刘姥姥的行踪、见闻以及与王熙凤的相见,不仅展示了贾府外的市井生活;阶级之间的差距,同时也点出王熙凤的不容易。
刘姥姥的女婿家与王熙凤家是认的亲,已经隔了几代,她想通过王夫人的帮助度过眼下的难关,所以厚着脸皮去荣府请见王夫人。因为第一次去贾府,不认识路,只得找到王夫人陪房周瑞的老婆,请他带为引荐。
次日天未明时,刘姥姥便起来梳洗了,又将板儿教了几句话:五六岁的孩子,听见带他进城逛去,喜欢得无不应承。于是刘姥姥带了板儿,进城至宁荣街来。到了荣府大门前的石狮子旁边,只见满门的轿马。刘姥姥不敢过去,掸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溜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门上,说东谈西的。刘姥姥只得蹭上来问:“大爷们纳福。”众人打量了一会,便问:“是那里来的?”刘姥姥陪笑道:“我找太太的陪房周大爷的。烦那位大爷替我请他出来。”那些人听了,都不理它,半日,方说道:“你远远的那墙畸角儿等着,一会子他们家里就有人出来。”
我每每读到此处,总为卑微者的不幸感到辛酸。有一句俗话:“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刘姥姥为了生计,不得不拉下老脸,壮着胆子去求见人家,——也许明知道有可能没有希望,但生活的压力迫使她放下做人的尊严。她“掸衣服”、“溜角门”、“蹭上前”向贾府门前的下人纳福,一个六七十多数的老人,这是何等的下作和悲戚!或许在她生活的哲学里,贫贱就是自己的宿命,卑微地应付这个社会是她们生活的法则。
更辛酸的是门前那些“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下人,他们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只不过依着贾府的大门,却有了些身份,——贾府的门面,就是他们的脸面,他们可以冷眼地对待这个乡下来的老太太。人与人很奇怪,同一阶级的人对本阶级的人会更不在意,——他们对权贵跪拜,对同类冷漠。
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里写到阿Q被人欺侮后没处发泄,正好遇见一个小尼姑,就借机调戏了她一番,可怜那个小尼姑,也只能暗暗骂骂阿Q,于是阿Q就心满意足了。有时候这看似是对人性的一种讽刺和批判,却又似乎在努力寻求人性的解脱——人性在被挤压,被蔑视时,怎样去找到出路和释放?这是一个社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索。
——生活在底层的人,也许就没有思考过人要怎样才算有尊严地活着!
刘姥姥想过她的尊严,她对生活也有一种热爱:出门时打扮一番,教育板儿的礼数。但当她到了贾府,从未见过那样气派的人家时,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满屋里的东西都是耀眼争光,使人头晕目眩。”
及至见到王熙凤时,那种高贵的气质和傲慢的态度,换着一般的乡下人,早已经是语无伦次,不知如何开口了。
但见刘姥姥的语言,首先从场面上讲,是来给王夫人请安的,意思既然大家都是亲戚,经常走动是正常的礼数。周瑞老婆怕她说不到正题,示意她说出来见王熙凤的目的。我想,刘姥姥心理早有一套完整的语言向王熙凤表达此行的目的,所以无论王熙凤中间怎么忙于应付贾蓉,干扰刘姥姥的讲话,可最后她依然很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诉求,最终获得了王熙凤的资助,使她们家的难关得以度过。
从刘姥姥的表现来看,她的生命里有一种世故的圆滑,她不放弃任何生存的机会,像一株小草一样,经历过风吹雨打,但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
三
作者在本回的重点应该是借周瑞老婆的谈话,以及刘姥姥的所见、所闻去再现另一个人的日常生活经历——王熙凤当家的不易。
表面上王熙凤在贾府里当管家,相当于一个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掌握着巨大的权力和享受众星捧月的威望。但是,从每天天刚亮起,她就得安排贾府一天的开销支出,人情世故的往来;侍候贾母;照顾贾府里众多的小姐公子,所以她的时间每天都被家族里的各种事情占据着,无论吃饭还是睡觉。
刘姥姥见她时,还没说上两句话,就有家下媳妇前来回话,接着就是贾蓉前来索玻璃炕屏,好像她的生命是为别人而活的一样。
尤其是刘姥姥在等着见她的时候,有一段特别具有象征意义的描述: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很似打锣筛面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铊似的,却不住的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东西?有煞用处呢?”正发呆时,陡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馨一般,倒吓得不住展眼儿。接着一连又是八九下,欲待问时,只见小丫头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
有好几次我读到这一段文字时,很觉得奇怪,为什么作者会把刘姥姥看挂钟报时的这事写得如此详细?难道仅仅说明她的好奇吗?贾府中令刘姥姥好奇的东西很多,唯独单单只写一个钟?
钟是什么呢?是时间。
这里本意可能是写王熙凤的忙碌。她像我们现代人一样,为了想在家族中有所作为,每天都为自己的欲望而忙碌着——她无疑是贾府中最忙的一个人,她的时间在别人的生命里流走。
在功利的社会里,时间的法则就是让生命紧张而忙碌。我们现代人,从清晨被闹钟惊醒的那一时刻起,时间就凌驾在我们的生命之上,我们的一切活动大多数被欲望左右着。
我的一个朋友在孩子的教育上很有时间观念。从孩子小学三年级起,他把孩子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得井然有序:什么时间起床,什么时间吃早饭,什么时间读早课,什么时间上课,什么时间吃晚饭,什么时间睡觉……把孩子的时间量程定在分钟刻度上。孩子一直规规矩矩,成绩非常优秀。但从孩子的眼神里我却看不到灵动的光,也听不见孩子爽朗的笑声。孩子的生命时间被他父母的欲望完全占有了,他的生命是为别人而活的,所以孩子失去了天然的属性。——他不是在自我人生的时间里成长,而是依附于他的父母。
近几年来,青少年孩子的心理问题一直呈上升趋势,这是一个不得不引起重视的社会问题。我想,应该让孩子在自己的生命历程去接受苦难和挫折,让他们去完成自我的自然成长,那样,孩子成年后才会懂得对人的温暖,才能给别人和自己一些宽容的空间和时间。
而在刘姥姥的生命里,她没有小时、分钟、秒的时间观念。中国传统的乡下人,他们的生命里,是自然的时间,一种模糊的概念。他们知道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他们懂得春种、夏管、秋收、冬藏——自然物的生长周期就是农民活动的时间周期。在乡下,时间是缓慢的,所以当一个人在回归乡野的时候,他会发现自己过得比日常更轻松,也更自然。
而当时间被人们精细地分割,生命消耗的过程就会加快。
我们不能过分相信那些所谓“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的励志宣言,它们不是心灵鸡汤,也话是一种毒害生命的东西。
南怀慬先生说得很好:“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人命关天外,没有什么是急事。所谓的急事,无非名利。”有时候静静地想一想,这是一句真实的话。
我想,当刘姥姥听到那钟“当”的一声响时,她的心是紧张的。她虽然不知道那是预示时间的响声,但她的心率一定加快了许多。这一声响,不仅敲在了她的心里,也敲在了贾府丫鬟们的心里,更敲在了王熙凤的心里……
也许作者在写这一段文字的时候,一是表示对王熙凤操劳的不忍;另一方面或许告诉我们每个人一个生命的领悟:
人应该从容地走过自己的每一天,让时间随生命的成长自由地流走。
2021年6月29日夜于金犀庭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