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品牌推广人、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冯志亮先生

2022-05-21  本文已影响0人  东方雨虹编辑部总编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为何强调“知天命”

孔子一方面“罕言命”(《子罕》),另一方面,《论语•尧曰》却又载孔子曰——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对于这种形似矛盾的现象,又应做何理解?其原因究竟又是什么?为了全面认清孔子的“天命”观,有必要对此再做一深入的探究。

真正读懂孔子这里所强调的“知命”,其关键是正确理解其中的“知”字含意。结合孔子的整体思想来看,“知”字在这里有双重含意。一是指客体性认知,二是指主体性认知。所谓客体性认知,就是把天命作为认识对象,通过理性的观察、审视与沉思,从而发现并掌握其基本特质。具体而言,此即前述天命对于人生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天命的实在性、既定性与难知性等。所谓主体性认知,就是把自身作为认识对象,通过内视、反观与沉思,从而确立起对于天命的理性化基本态度,以及基本行为准则。具体而言,就是既承认天命对于人生的决定性作用,却又始终坚持“为仁由己”(《颜渊》)不动摇;既敬畏天命与鬼神,却又一贯坚持仁(人)道优先。这也就是孔子所谓——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雍也》)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

据上述可见,孔子所谓的“知天命”,其实是在强调,必须理性地看待所谓天命问题,掌握其基本特质,并进而妥善处理好天命与坚守仁道的关系,无过无不及,使两者各安其位,各得其所。这并非只是一个单纯的“认知”问题,更是一个实际“践行”的问题。

孔子之所以强调“知天命”,归根结底,是为了从两个方面确保实现人生之仁。在孔子看来,如果一味地迷恋于天命,唯天命是听,这则势必会丧失人生的自我主体意识,从而沦落为天命与鬼神的精神奴隶。此即前引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要》篇所载孔子曰——

“德行亡者,神灵之趋;智谋远者,卜筮之繁。”

与此相反,如果完全无视天命的存在,以及天命对于人生的决定性作用而恣意妄为,这则又势必会沦为无所忌惮的小人。此即孔子所谓——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季氏》)

“君子固穷(困厄),小人穷斯滥(胡作非为)矣。”

(《卫灵公》)

上述两种情况的具体表现虽然迥异,但其实质与最终结果却完全相同。同样都是背离了仁道,从而丧失了人生的根本意义与价值。也就是基于此,孔子才特别强调必须“知天命”。

孔子所谓的“知天命”,是一种很难达到的人生境界。这不仅需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的长期学习与实践,而且需要长期的人生体验、感悟与积累,尤其需要具有鲜明的理性精神。即使是孔子那样的圣人,也只是年届五十之后,才达到了“知天命”的境界(《为政》),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

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北京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著名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姓名学专家、修谱师、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2013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哲学系特聘教授。冯志亮涉猎广泛,书法绘画造诣深厚,并痴迷于文学历史,亦是一位古体词人和家史家谱研究专家,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以及《百家姓寻根手册》五百余部,《中华姓氏家谱》三百余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