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阅读实践中的一些反思
阅童书,观自己
七年前,孩子的舅舅从外地出差带了几本图画书回来。妈妈,这本书的爸爸太搞笑了、这本书怎么会有洞啊……
这个是我们家俩孩子初见绘本书的情形,那年大宝上一年级、小宝五岁。见孩子们欣喜之余,我也随意翻开一本书:一个优雅的女人披着一件披风着站在山坡上,眺望着远方……这本图画书的封面瞬间吸引了我,这本书就是《花婆婆》。
花婆婆的故事感动着我,久久陷入了沉思。合上书本,我在想:花婆婆随处播撒花的种子来芬芳这个世界,我又可以做些事,来美丽这个世界呢?这是我记事以来第一次思考人生,那年我三十二岁……
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曾经说过:
“我们读书学习的本质,不在于记住哪些知识,而在于它触发了你的思考。”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位哈姆雷特,打动着我的,未必打动着孩子,但是我相信只要孩子坚持阅读,总有一本书会打动着他们,触发他们的思考!
我这颗阅读的种子生根发芽,一间童书馆诞生在这个寂静的小镇上:像花婆婆一样在小镇上播撒更多阅读的种子,还原给孩子一个书香童年…
亲子共读的伴读者
我的两个孩子在书房慢慢长大,身边的人都很好奇:为什么我们家的孩子没有叛逆期?亲子关系还如此和谐?
这些年作为孩子的伴读者,彼此之间构建了良好的亲子关系,不管你前一秒多么的歇斯底里,走进故事里的彼此都在感受阅读带给我们的满足和快乐。
这个过程就像银行帐户里的储蓄,如果说人生就是一只储蓄罐,那么你投入的每一分努力,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打包还给你。而读书给孩子听,便是为孩子人生、未来储蓄的最好方式。
不用说教,为人父母的我们要告诉孩子的话,故事书会替我们传达。
阅读帮助孩子成长
阅读是什么?阅读就像打开的一扇窗,和千千万万个聪明的大脑进行对话……构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认知意识,滋养了精神开阔了视野。
《美国公共图书馆史》的一段话概述了讲故事人的目的:“我们给孩子讲述故事,不仅增加孩子们的阅读乐趣,还希望他们的想像力得到激发,富有同情心”……这些同样在我们家孩子身上得到了验证。
孩子小的时候讲过《抱抱》这本书,这本书只有俩字:抱抱…可是图画却是非常丰富。孩子会跟随小猩猩一起去找妈妈,替它难过、伤心,找到妈妈之后也会不由的开心起来。
有一次家里杀了一只鸭子,孩子抱着鸭子不让奶奶杀:如果小鸭子找不到妈妈会很伤心的。看着孩子富有同情的样子,我们真的很的开心。直到现在,孩子仍然保有同情心。前段时间,我们在路边遇到了一只小猫,被汽车撞死了。孩子很难过,说要为猫举行一个该有的离别的仪式,好让它得体的离开。
说到想像力,想起小时候给孩子讲过《我爸爸》这本书,里面有个画面:爸爸走高空绳索也不会掉下来。孩子把书本里的画面进行迁徙,他在老家用木板和石头搭建了一个桥,走上去并且告诉我们:我走高空绳索也不会掉下来哦……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并运用了迁徙。后面这个孩子很喜欢空间感作为他的玩具,把家里边各种各样的物品翻出来,搭建成不同形状的建筑物,一直持续玩了很多年。
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孩子比较喜欢冒险。振杰上四年级的时候特别喜欢《手斧男孩》,这套书满足了他所有冒险的好奇心。仅凭借一把斧头就能在荒野里独自生活52天,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他非常喜欢,每当学习累了,就会打开这本书。孩子告诉我们:这本书可以消除他一天的疲惫…
越长大,理想也变大了。他说以后要去当特种兵,守护我们的家园。男孩子都有的英雄情节,振杰也不例外。
于是我们给他买了系列书《特种兵学校》,还给他讲了中国最好的军事学校——国防科技大学。大量的阅读这套书之后,发现里面也提到了国防科技大学,那一刻,他瞬间有种碰上了熟悉的老朋友,很开心跟我们分享了他阅读到的这一切。由于眼睛近视,他担心自己没有办法上到国防大学,他告诉我们:自己将来可以选择宠物医生这个职业吗?但是这份工作好像赚钱不多,就像妈妈的绘本馆一样。我们告诉孩子:长大了一定要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妈妈是一个经济独立的人,不用太担心我们。
振杰真的很喜欢小狗,但是家庭环境的关系,暂时没有办法去满足他的需求。我们给他买了很多关于狗的书,也有《一条狗的使命》后续的故事,他自己也上网查阅很多养狗的方法认识各种狗的习性……他在书里得到身心满足、成长,情绪得到了释怀。
我们家大宝今年上初三,她一直很喜欢性启蒙的一本书《小威向前冲》。这本书趣味性的讲述了我们人是从哪里来的,精子和卵子游泳比赛,最终胜利者小威来到人世间。由于学业上的压力,常常让她行走在崩溃的边缘。上次她跟我们说:为什么我是那个“小威”,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来享受快乐的吗?一边质疑自己一边擦干眼泪继续忍受眼下的艰难:既然有能力争夺冠军游出来,那就证明我们更有能力更好地存活于这个世界上…
你看,我们不需要给孩子讲什么大道理,书籍会替我们抚慰孩子经历的每一个关卡。
这些或许就是:阅读里有我们看不见的过程,想像力的释放及满足身心上的需求,建构心性,抚慰成长烦恼,感受到快乐。
绘本馆里的故事姐姐
作为故事姐姐,七年的时间,每个周末风里雨里一直坚持给小朋友们讲故事。陪伴他们阅读路上的成长,是一件非常开心且有意义的事情。
亲子共读跟集体共读,最大区别在于:思维的碰撞。不同年龄不同角度去探讨同一件事情,各自进行表述,从而达到书本之外的一些收获。
前段时间给孩子们讲了《爱德华,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集体对象在5-10岁左右。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随意给孩子贴上负面的标签,只会让孩子越来越槽糕,相反如果同一件事情用鼓励的语言,却会越来越好。故事的最后问到孩子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现象,现场每个小朋友好像都表示有话要说:有一次我在房间里找玩具,把柜子里的东西全部翻出来,妈妈一进房间看见太乱了,上来直接就给了我一巴掌……整天就知道弄得这么乱;
我上三年级的时候,老师整了我一年,每次都说我是班上最会讲话的人……最后,这场故事会做成了申辩会,每个孩子都在吐槽那些让自己很委屈的事情。后面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恐怖的男孩最后为什么又变成了可爱的呢?大一点的孩子回答是:男孩子自己后来改变了,还有孩子回答:男孩是幸运的……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留着他们日后自己去寻找。
故事过后看到孩子们的笑容,不管他们带着什么样的心情而来,那个瞬间他们内心是满足且快乐的。因为有个地方有人会很认真的听他们在说话!这就是举办故事会最大的价值所在,也是我的初衷!
当我回顾这七年伴读时光,就不难发现:孩子小的时候,妈妈念书给孩子听,会让孩子的心灵充盈起来。他们的眼睛里会多一些亮晶晶的东西,他们的脑子里会多几个问号,他们的内心会少一些浮华……更重要的是,多年以后,为人父母的他们回忆起和爸爸妈妈的阅读时刻,会不会有一丝愉悦会从心底升起,温暖他们的整个胸怀和生命呢?
我们家的两个孩子,女儿上初三儿子读六年级,俨然是一个少年了。小的时候我们给他们读的是硬纸板的绘本书,如今却收获了一个个暖心的孩子 。也让他们成为一个有着社会责任感的小少年:路上遇上大爷大妈上坡推车困难,远远的就让我们停车,自己下车主动去帮忙。前几天坐公交车孩子主动让座,后面换乘115的时候我们一直都是站着回家。下车之后我就问振杰:整个车里都是大哥哥大姐姐就属于你最矮小,没有一个人为你让座,那你以后还愿意给其他人让座吗?我愿意呀,可能他们着急回家,忘了尊老爱幼这个事情……不约而同,我们对视而笑。
父母给孩子读的是书,传递的却是温情,是爱。一个内心丰盈用爱浇灌长大的孩子,才有可能向这个世界投以一抹善念之光——爱满自溢!
不管是作为亲子共读的伴读者,还是绘本馆的故事姐姐,都要立足于儿童,从儿童的角度出发,聚焦阅读过程反馈,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建立终身阅读的意识,拓展他们人生的宽度!
我,我们《一直一直朝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