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那一方故土

2017-11-15  本文已影响0人  scott简

本文参加#我的故城,我的故事#活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

      再一次,我踏上了那片土地,眼前的汉水已埋葬了你的躯体。仰视苍穹,俯瞰大地,我再一次眯起双眼,努力搜寻脑海里,那一抹关于你最深处的记忆。别了,为南水北调工程献出生命的郧阳老城,别了,那一方曾生我养我的故土!

      儿时的记忆中,这里是一座充满质朴、和谐的城镇。一条简朴的水泥道路贯穿城中,略微起伏的山坡上,屋舍依山而建。远远望去,纵横有秩,细细观看,略有参差。也许在我幼时的眸里,这,便是世界。老城的东南角便是我居住的地方。每天清晨,奶奶总会背着我,带我吃我最爱的“胡辣汤”。记忆中的“胡辣汤”,大概就是将豆腐、千张、白菜、海带等众多蔬菜汇集而成的大杂烩。寒冬腊月,小城银装素裹,一口热气腾腾的“胡辣汤”喝下去,整个身子顿时变得暖暖的,一种难以言说的幸福感顿时涌入人心头。也许是先入为主的原故,以至于十几年后的今天,我依旧记忆犹新。美食家们常常将味道与口感定义为“佳肴”的标准,而我,吃的却是关于儿时的记忆。

      沿着老城唯一的公路,我依稀的记得,赶早集是小城里每一个人的习惯。奶奶唱歌很好听,每天清晨,她都会牵着我的手,祖孙二人哼着小调悠闲地走着,从春到秋,从冬到夏。小路弯弯,随着终点的临近,人们的吆喝声也愈发清晰。奶奶人缘很好,因此总会有爷爷奶奶辈儿的人,操着一口老城本土特有的口音,笑着上前打招呼:“秀儿,又带孙子来吃饭呀!”“一家子,几天不见,孙子又长高啦!”......我想,人们的距离被无限地拉近,正是因为这“爽朗的笑声”和“贴切的问候”吧,而关于“一家子”的称呼,大概是人际关系融洽的最佳体现——在这座老城里,只要两人同姓,便可视为一家人,无所谓两人的祖籍是否在同一个地方。是的,民风的淳朴是老城一大特色,每当星光与晨光交织,各家的老人便会出门,到自家的园地里摘取个头最大、色泽最佳的蔬菜,用扁担挑到公路边吆喝着售卖。老城的人们大都是不睡懒觉的,每当霞光掠过天际,老城各处的乡亲们便扶老携幼汇集到公路两边的餐馆过早,吃过饭,顺便捎上点新鲜蔬菜回家,开始新一天生活的同时,也借着买菜的机会,三五人席地而坐,便开始闲聊起来,岁月便在这种轻松、诙谐的氛围中悄然划过。

      多年过去了,此刻,我又来到了这里,站在了曾生我养我的地方。可曾哺育我的老城却以消失不见。不再有早集,不再有喧闹,取而代之的却是一汪碧水和远处重型机械发出的声响。我闭着眼,努力回忆城里的那条老路曾延伸至何处,回忆路旁的每一栋房屋,赶早集时乡亲们每一张熟悉而模糊的面孔。看一眼捆绑在手腕上的时刻,我深吸一口气,拍照留念后,准备踏上归途。

      恰好转身之时,看见一位老者蹒跚着朝我走来,我迎了上去。一番问候之余,她用熟悉的口音告诉我,她曾是看着我长大的。其实,我想这里所有的乡亲们,都是看着我长大的。她是如此地激动,想要一口气将老城这些年的变化——说于我听。她告诉我,儿时的我是如何地聪明,如何地招人喜欢;她告诉我,当年卖“胡辣汤”的老人早已入土;她告诉我,就在前年九月,老城的房屋开始被拆除,与她相识了大半辈子的老伙计们,一个个含着泪,带着家眷告别了这片故土。她说,她不愿离开,她就在附近的小儿子家住,每天清晨依旧来这里散步,就这样漫无目的地走,边走边回忆,直至百年以后。看着她弯曲的脊梁,听着她爽朗的笑声,嗅着她身上散发的老城人特有的淳朴,我渐渐地看出她内心那份经历岁月变迁的豁达,不禁肃然起敬。

      再一次,我拿起相机,将她的身影与身后正如火如荼建设的滨江新区所定格。照片里,黄昏的霞光辉映着新建的屋舍,静静地伫立着,脚下的汉水轻轻流淌,老人衣衫整洁,嘴角上扬。

      ——她的笑容依然安详......

(文\黄文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