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感悟:“ 动一动”好吗?
王阳明有句话叫“知行合一”,说的是知不能脱离行,行也不能脱离知。也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晨读感悟:“ 动一动”好吗?面对现如今社会,大多数的人依然是“知识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在我们周围不乏有所谓的“行走的百科全书”,不论问题有多大多小,都能引经据典,深文周纳,扯到古今中外,诗词歌赋,人文历史,宗教哲学,风土人情,民间传说……说的头头是道,有理有据。可是落到实处,而让他去做的时候却往往让人唏嘘不已…… 对于这样的人,我们怎么能帮助他,让他能够知行合一呢?
【了解信息超载 】
如今社会,信息发布的速度之快应接不暇,每天都会接收大量的信息内容,这也就导致了我们要从中如何选出适合自己的那一件事情?
在过去的时代,读一本书都非常的难,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少平为了读一本书选择在晚上偷偷的溜进图书馆,点一支蜡烛在书旁,微弱的灯光映着泛黄的书本和他那消瘦的面庞,明亮的双眸透着对知识无尽的渴望。一转眼时间就已到天亮,它也已然爬睡在桌子上睡着了,在他的世界里,不论在矿井下,打工路上还是农忙时节……读书就是他一生最大的乐趣。
苏格拉底曾在麦子成熟的季节,带领几个学生到了一块麦田边,他要求学生们到麦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但只许进不许退,他会在麦地尽头等着他们。
这遍地都是大麦穗,到底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学生们埋头向前走,看到这个摇摇头,看到那个也摇摇头。他们以为最大的麦穗还在前面,没有必要过早定夺,就这样一边低头往前走,一边挑挑拣拣。突然,他们听到苏格拉底的声音,说「你们已经到头了」。
而这时大多数人都两手空空。 因为他们总感觉最大的麦穗还在后面,千挑万选,忙忙碌碌,最终一无所有。
学会从中挑选,不要有贪念之心。
往往你想要的越多,失去的越多,最终所得的微乎其微。
【解决消极过滤 】
消极过滤分为两种,一种是看到一个观点觉得这个不行,根本不可能。
其实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因为我们心智的不成熟,我们总是对自己达不到的目标把他理解为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步,从而让我们胆怯,恐惧,不敢去尝试。
杨澜在《我是演说家》栏目就说到,世界上最恐惧的事情第一名不是死亡,而是当众演讲。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不敢说话的原因。
《西游记》唐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家喻户晓,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十万八千里才能到达。当时在唐朝的大殿之上,听到这个数字,多数人都露出了惊讶的神情。一致认为路途遥远,对于凡人来说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唐玄奘却面不改色,坚定的眼神让他看到了希望,能够为唐朝的佛教做出贡献是一件极大的荣幸,并极力推崇自己,前去取得经书。
第二种形式,就是当人们在听到和自己的想法不一样的声音时,第一反应就是反驳或者排斥。
这种形式下最容易引起冲突,尤其是在开会讨论的时候,你信致勃勃的提出相对应的观点,马上就有人跳出来反驳。这时候你会怎么应对…… 总是太在意自己的想法,完全不考虑他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待问题,引起争执也在所难免,这时候我们就要注意了,出现反对的声音,不要马上反驳,你可以先听对方反驳的理由,也许他的想法是你没考虑到的,学会换位思考,保持冷静理解的态度相互学习,这时候才能达到相互尊重,共赢的局面。
【避免缺少跟进】
高中的时候听的最多的就是——题海战术,做的越多,会的也就越多。可事实如此吗?
有的人上课记笔记,学习态度绝对的正能量,满篇的文字都可以写一本书了,为什么学习成绩却一直很糟糕呢?
关键就在于你只是“做”而已,没有及时的跟进,我们回顾做题的时候,错的问题一带而过,不去思考为什么错了?问题出在哪里?有没有可切入点?导致在下一次出来的时候问题依旧还在,并没有解决,这样的题海有用吗?没用。
记在多的笔记,不去思考错误的出现,只是一昧的记记记,那我劝你还不如早早回家躺着看电视舒服呢。
为什么某些品牌的的销售量会持续增加,并不是因为产品有多么的出类拔萃,只是因为服务态度好,会问你的需求点,有什么满意和不满意度的地方,我们会给你解决,服务到位,持续的跟进客户的需求,不断地完善,才会在业内做出更加优秀的成绩。
许多问题的本质只要你去仔细推敲,把你所知道的变成实际的行动,则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改变。
而你只需要跨出那小小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