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唐五代系列——五代第一明君柴荣
他被史学家称为五代第一明君,是最有可能打败辽国,夺回燕云十六州,完成大一统的皇帝,惜苍天无眼,在位不满六年就英年早逝,他就是后周世宗皇帝柴荣。
柴荣(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邢州尧山(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祖父柴翁、父柴守礼是当地望族。可以说是贵族子弟,怎奈家道中落,柴荣从小就在姑丈郭威家长大,因谨慎笃厚被郭威收为养子,又称郭荣。为补贴家用,柴荣外出经商,对社会积弊有所体验。其间学习骑射,练就一身武艺,又读了大量史书和黄老著作。及长,弃商随郭威从戎。
残唐五代系列——五代第一明君柴荣
广顺元年(951年),郭威建立后周,委任柴荣治理澶州,史载其"为政清肃,盗不犯境"。显德元年(954年),郭威驾崩,柴荣继位为帝。
年富力强的周世宗柴荣,雄心勃勃,决心遵照养父的遗愿,干出一番大事业。他曾向左谏议大夫王朴发问:"朕当得几年?"精究术数的王朴答曰:"臣固陋,辄以所学推之,三十年后非所知也。"柴荣听后十分欣喜地说:"若如卿所言,朕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
他的主要功绩大致如下:
整顿禁军,沙汰老弱,建立殿前诸班,初步革除中唐以来冗兵积弊;
施政有方,扩大汴京外城,疏通运河,留心农事,均平田租,招抚流民,恢复生产;
限制佛教,严禁私自出家,收缴大量佛像和钟、磬等法器被铸成通钱,令国库充盈;
革除弊政,用法严峻,约束群臣,令州县官吏占有的课户及俸户勒归州县,改由中枢直接发给俸钱,强化中央集权;
征伐四方,所向克捷,高平之战令强敌北汉“力已竭,气已丧,不足以为边患”,破孟蜀夺秦凤四州把他们打回四川,夺淮南十四州六十县把南方霸主南唐打成江南国自去帝号。
趁敌国庸主在位,一路招降纳叛,兵不血刃,从北方霸主契丹虎口拔牙抢回关南二州三关十七县,对其后中原王朝与契丹的长期相持更具重要战略意义。
这些都是他继位五年之内完成的事情,有人认为,如果给他三十年的时间,他是可以完成汉高祖一样的功绩的。
残唐五代系列——五代第一明君柴荣
柴荣办事谨慎,虚心求谏,他曾极为诚恳地专门下诏要求群臣尽量上书言事,还点名让20多名翰林学士写两篇文章:《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平边策》。在认真审读大臣的建议后,他欣然采纳了大臣王朴《平边策》中"先易后难"的主张,以此制定统一大计,付诸实践。
本文截取平边策中的一段,“既得江北,则用彼之民,扬我之兵,江之南亦不难平之也。如此则用力少而收功多。得吴则桂、广皆为内臣,岷、蜀可飞书而召之。若其不至,则四面并进,席卷而蜀平矣。吴、蜀平,幽州亦望风而至。惟并州为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诱,必须以强兵攻之。然彼自高平之败,力已竭,气已丧,不足以为边患,可为后图。”
残唐五代系列——五代第一明君柴荣
柴荣做的失败的事就是子嗣继承问题,其实也不能怪他,毕竟他死的太早,从中唐割据以后的近两百年,想让一个不知兵不立恩信的孺子凭借血缘来保住皇位的,根本就没有一例成功的,即使没有赵匡胤夺位,如郭威的女婿张永德,外甥李重进这些人,同样对皇位蠢蠢欲动,迟早会取而代之。孙策不传子孙绍而传弟,司马师不传嗣子而传弟,高澄不传子而传弟,郭威登基后不考虑广纳后宫生子,而毫不动摇地栽培养子,都是基于同一个道理。
历史对柴荣的最大讨论是他如果活着,能否收回燕云十六州,毕竟这是华夏人永远的痛,认为可以收回的原因一是柴荣的军事素质拉宋太宗赵光义几条街,而且当时柴荣手下的兵将战斗力也要高于赵光义时期,二是战略眼光的问题,柴荣是抓住大辽正是昏君穆宗当政,朝政混乱,迅速出击,而赵匡胤则是坚决按照先易后难,先难后北的决策,而没有考虑当时的实际情况,错过了这段时间,花了十年的时间先平定了南方边陲小国,可是等再想回头打辽的时候,辽已经恢复了,而且此时整个草原民族正处于上升期,时刻在进步扩张。
认为不能收回的原因则更多,一是大辽根基稳固,根本不是短期就可以消灭的,而且十六州如果采用坚城拖延加重兵集团包抄,对于机动力不如大辽的宋军来说,胜利的希望很小。二是认为即使能收回燕云十六州,自身一定也伤亡惨重,而这时周边还有其他异族,难免不会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事情发生。三是认为面对四方异族,想要统一,即使柴荣再强,也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
不管历史的假设如何,只以这五年在位的所作所为,就是当之无愧的五代第一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