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申遗,我们痛恨的究竟是谁
韩国人的申遗总是能让中国人心头为之一颤,因为他们拿来申遗的项目看起来跟我们流传了几百上千年的文化如此相近。
韩国曾经申遗的项目有端午祭、暖炕、还有拔河,每一次申遗都能惹得国人辱骂声连连,因为我们觉得这些应该是我们从古流传至今的珠贝,怎么能够让一些游人给捡拾了去?捡拾去了还不说,竟然还欢天喜地地贴上他们的标签,这让自诩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国颜面何在?
前段时间看南周的报道,说韩国的申遗项目,在形式内涵乃至起源上都跟中国扯不上太大关系,但是国人的神经却还是会紧紧跟随韩国的申遗项目不定时地错乱一下。
我们究竟在紧张什么?正如评论里质疑的:担心传统文化被别国申遗而感到愤怒与不安的时候,这是传承的不够还是一种悲哀?
曾经作为藩属国的韩国,一直被国人视为文化的接受者,韩国传承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似乎国人也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天然的俯视感和优越感,而韩国一旦将这些学来的文化去申遗,似乎就触碰了国人的底线。好像一申遗,这种文化就此就与中国彻底割裂开来,不再有丝毫联系。
中日韩三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不仅仅是因为一衣带水的地理位置,还有穿插其中的扯不清道不明的传说典故,当然也少不了日韩被汉化的经历以及记载。如今中国年轻人里哈韩哈日的不在少数,这也在某个方面为日韩文化源于中国提供了一点佐证:有一定的相似,接受起来才没有太大障碍,才更容易接近和接受,这与人与物都是有相通性的。
韩剧的风靡让我们领略了异国风情,同时也让我们找寻到了文化认同感。
《家门的荣光》就是这样一部印刻着汉文化的韩剧。特别是最开始那一场名门宗家的葬礼就能看出整部剧的基调及围绕主线,韩剧剧情细腻丰富,人物表现也细致到位,仔细观察一下韩剧的配音与欧美剧也是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的:韩剧的表现都温和沉稳,不急不躁,颇有“中庸”的态势。《家门的荣光》在这一点上尤其明显,因为名门宗家在韩国代表着一种精神和生命的传承,而其中儒学则为主流精神。
曾经被我们视为行为准则及治国之策的儒学,被韩国传承并发展出了宗家文化,并且与现代韩国社会紧紧融合,《家门的荣光》总是在镜头中出现汉字,或许是社长屋里的“修身、治国、平天下”,或许是会长屋里的“静”和“忍”,亦或是教授办公室里的“魂”,每个汉字都表现出了人物在精神及行为上的特质,这也正是这部剧的匠心独运之处。儒学对于我们每一个国人来说都不陌生,但是基于儒学发展起来的宗家文化却独属于韩国。而恐怕更少有人会知道“宗家”一词最早竟出现于《汉书》。
庄严凝重的仪式感,是这部韩剧给我的另一种感受。除去那场声势浩大的葬礼,便是家庭的祭祀了。所有家庭成员必须在早上5点钟起床,整装待毕列队给已逝去老人家添酒行礼。除非紧急情况,没有一天能例外,没有一人能例外。
现在的我终于理解了父亲每逢过年过节都郑重其事的祭拜祖先的那种执拗劲儿了,作为嫡长孙,这是落在他肩膀上的家族使命。这种代代相传的祭祀仪式早已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脑海里,长在了他的生命中,枝繁叶茂。
年少的时候总是庆幸自己是女孩子,将来不用面对这繁杂的祭祀仪式,可是如今我却心怀惆怅,潸然泪下。这种祭祖仪式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小小枝杈,如今父亲健在,我还能见到活生生的祭祀场面,将来呢?一旦父亲逝去我再去哪里寻找这熟悉的烛光杯盏?难道只能靠纪录片?亦或是韩剧?
我们把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东西究竟丢到哪里去了?正是我们对待文化的这种粗暴懒散的态度,把我们自己活成了无信仰的人,这种无依靠的精神状态让我们心浮气躁,明明对自己的现状如此不满,却见不得别人的积极进取。
假如有一天,韩国就宗家文化提出申遗,国人又会是是一种什么心态?
韩国申遗,我们痛恨的究竟应该是韩国人还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