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生,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杜甫《望岳》诗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有站到高处,才能看到更多的风景,让胸中怀有大气象。人生能够抵达的高度,往往是由人生的阅历和格局决定的。阅历多,见识广的人,眼界和格局自然就大,成就也就越高。“众里寻他千百度”,我们一生追寻的到底是什么呢?我想,我们追寻的其实就是最本真的自我。
而在这追寻的过程中,我们就有了阅历,有了见识,有了对自己和世界,以及这二者之间关系的认识。人这一生,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这三见并非循序渐进、步骤分明,而是互相融合与影响的。
见自己
曾经有人问诗人泰戈尔:“这世上什么最容易,什么又最难?”泰戈尔回答道:“指责他人最容易,认识自己最难。”的确是这样,见自己是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道德经》中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见自己,是需要修炼的人生大智慧。
见自己,就是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知道自己立足于何处,明白自己想要抵达何方,同时还要知道自己的能力与不足。见自己,要有一颗沉静而坚定的心,不随波逐流。人只有在看清自己的时候,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进而接纳自己。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的认知。
见自己,是一个和人生同样漫长的过程。不同的阶段,人的境遇也不同。我们要在环境的改变中不断地调整自己,不断更新对自我的认识,这样才能做好每一阶段该做的事。
苏轼《题西林壁》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其实也和身在庐山中反而看不清庐山真面目一样。在见自己的过程中,我们还要走出去,去见天地,见众生。
见天地
诗与远方,在古时候不只是浪漫的遐想。我们所熟知的那些古代诗人,大多都有读书漫游的经历。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唐代,李白的足迹比我们如今的大多数人都要广阔和遥远。见天地,不仅是见山水风物,更是性情的陶冶,格局的开阔。见过了天地,才知人生的壮阔,才知自己身在何处。
见天地,也能见到自己和天地之间的关系,借以认识自我。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汝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便知此花不在汝之心外。”我们和万物同处于天地之间。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没有偏好,也没有偏恶,一切随其自然发展罢了。人不伟大,万物也不渺小。甚至有些时候,人的力量却是微乎其微的。
见众生
这个世界很大,天外有天,人外也有人,见了天地,还要见众生。从芸芸众生的心相中,去窥见自己的天性和欲望。只要我们入世,只要我们还处在这个社会之中,就不可避免地要去见芸芸众生,思考用什么态度去面对,如何处理自己和众生之间的关系。
《小窗幽记》云:“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见过众生,所以慈悲。众生皆苦,见过众生,就会对世人多一些体谅与悲悯,对世道人伦多一份看破与接纳,渐渐地懂得了卑微,内心多了一份坦然与豁达。
《寒山拾得问对录》中记载有这么一个对话:
寒山问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置乎?”
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不与人争,不与人抢,以慈悲心看待一切。唯有修得一颗平常心,从越来越多的欲望里解脱出来,生命才能变得轻盈。也正是因为遇见了许多不同的人,才成就了现在的自己。
人生路上,我们无时不在渴望与最理想的自己相遇。今生遇见真自我,是一个奢侈的理想,有的人遇见了,有的人错过了,有的人还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