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遇到“瓶颈期”
1.现状
工作室的语音分享活动是从3月份开始的,到如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四期,平时比较活跃的一些老师已经参与过,仍有十几位老师始终没有参与分享活动。再次接龙的链接发出后,群里始终没有动静,可以说活动遇到了“瓶颈期”。
分析原因,首先是我自己的懒惰,过了一开始组织活动的激情期。另外,任何活动让大家一起齐步向前走是不可能的,既然是活动,还是自觉自愿参加比较好。有的老师没有积累好素材,有的老师比较羞涩不好意思主动参与,还有的老师时间不合适,实在分身乏术,总之一个字,大家都很“忙”。“忙”字用引号框起来绝不是说反话,而是重点强调。可是越是这样,就越需要从背后助推一下,“忙”说明大家做了很多事情,而活动的“助推”就是让他把自己做的事情及时进行总结梳理。从这个角度来看问题,我们所开展的活动应该是对的,是有意义的,所以还是要坚持下去。工作室成立的目的就是引领大家共同学习和成长,必要的时候吆喝一声让大家跟上步伐,想要松劲儿的老师就会紧一紧跟上,毕竟大家都明白,学习和成长是自己的事情。
2.相互理解
我把接下来准备要分享的主题都抛出来,心想总有一款适合你吧!效果还不错,陆续有老师主动接受挑战,对于不主动的老师怎么办呢?
学校董校长及时发来消息,鼓励指导工作。董校长说:
活动组织不容易,分享交流活动进行到现在到了“爬坡期”,有些老师可能积累储备不够,参与的不平衡是存在的,鼓励先进,也要理解后进。可否考虑做些“减法”,活动密度减少、周期再延长些;可暂不设点评人(此事不简单,要求高),主持人串词时加上点简要点评即可。
领导高瞻远瞩,从一开始就预料到了活动组织的困难,曾经侧面提醒过,只是我把问题想得太简单、太理想化了。
在教育行走组织的读书群里也曾多次出现过类似的问题,要知道能主动买书并参与分享的老师应该说学习和成长的积极性是很高的,即便如此,也会遇到领读人或者主持人挨个邀请老师参与分享和点评的时候。我也因此多次“救场”,而获得了一些深度参与的机会。当你在犹豫的时候,有人推了你一把,你因此站到了前台,于是,多了一次挑战自我的机会。希望工作室的老师们也能理解群里的善意提醒。
3.携手同行
昨天,“我和学生们在一起的故事”分享小组率先集结完毕,其它分享小组也各有两位老师报名分享。
其实工作室的老师们很不容易,大家几乎都是学校各个级部、各个处室的业务骨干,平时都承担着除教学之外的很多其它的工作。人的精力有限,可是大家依然克服种种困难,努力跟上工作室各项活动的脚步。说实话,特别特别佩服老师们的毅力,每月一次的公众号文章,老师们大都提前做好准备,不再临时抱佛脚,写出来的文章也越来越好。跟工作室刚成立时相比,写作水平明显提升了一大截儿,这就是不断学习的结果。
最后引用一段网络文字作为结尾:
放弃,15画,坚持,16画。
坚持和放弃之间,只是多了片刻的功夫,但通往的却是不一样的人生高度。
生命就像一场长跑。
在这段旅途中,如果只依靠惯性,得过且过、盲目向前,那么到了后半程,看见别人留下的背影,只能空生悲叹。
那些你咬牙挺过的日子,会让你在更多的生命时间里,多一分喜悦,多一分满足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