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在路上上班这点事儿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看完这份互联网跳槽季指南,可以多拿10个offer

2018-03-11  本文已影响210人  神奇安妮

今年春天的跳槽季,来得比以往更早一些,大年初七回公司的第一天,我就看到前台妹子在接待求职者面试了,也看到人事部妹子在帮新同事办理入职。

这说明3月还没到,跳槽入职高峰就已经来了,现在3月初了,还没着手看机会的其实已经有些晚了。不过没关系,我跟不少人交流过这件事,结合一些自己的体会与观察,总结了一些求职跳槽过程中可以优化的点,希望能帮助有需要的朋友提高offer命中率。

因为现在和未来,我都打算在互联网行业发展,这里的建议主要针对互联网行业的求职,其他行业其实也可以参考甚至照搬,因为招聘的逻辑都是一样的。


1、注重简历的用户体验


写简历的基本法大家应该都知道啦,比如尽量使用数据呈现工作结果、自我介绍少写假大空、无关紧要的信息不需要写出来、该对齐的对齐、尽量控制在一页等等。

但如果你是一个互联网人,简历的可读性、美观度就非常重要了!

因为除了做技术、写代码的,其余每个岗位(产品、运营、设计)都要在工作中深入了解用户体验,这样才能做出用户不反感的东西,所以简历中当然要体现出这一点。甚至设计师们的简历还需要自己亲自设计,用比较别致精美的版面,来辅助证明自己的设计能力。

下面是简历的Before、After:

(点击查看清晰大图)

其实修改前的两份简历也算说得过去了,不空旷、不冗余、不丑陋。但是HR分配给每封简历的时间只有十几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抓住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的眼睛舒服,是很关键的。

才一分钟不到,他们就拒绝了我

如何才能使一封简历看起来清晰、美观、可读性强?修改后的简历,做到了以下几点:

给简历版面分区,不同类型的内容放在不同区域里,整洁干净;

尊重人的阅读习惯,从左往右且从上到下,把你认为重要的信息放在左上方;

合理使用颜色、小图标、图形等元素,使版面具有基本的设计感;

字号控制在4种以内、使用微软雅黑等不土气的字体;

留白不多不少;

2、不断优化简历、准备多版本简历 


按照模板写好简历之后,不必着急投递,简历的用词和语句上一定还有优化的空间,每字每句都值得推敲。

工作经历部分,是以经手的项目来做分类,还是用岗位内容来做区分?自我介绍怎么写,才能既不会夸张得过分又不会低调地像没写一样?

投简历并不是一份走天下,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都有差异,简历也要看对方的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当然也不必一味地迎合,不然人家要求什么,你就写你会什么,正常人应该都能看得出来这种简历有水分。

3、 内推、猎头挖人>自己投递


这个不多解释了,内推和猎头资源要靠自己平时积累,临时抱佛脚是没什么效果的。

自己投递其实也分两种方式:邮箱发送简历、求职平台投递。

邮箱发送简历的优势是:可以根据不同公司不同业务部门调整简历。但是HR收邮件可能比较累,现在招聘平台的用户体验都做得不错,不知道HR们是更喜欢用第三方平台还是更喜欢邮箱。

4、面试排练:自己给自己出面试题


面试就像一场不知道具体科目也没有范围的考试,你不知道你面对的是怎样一个职业出身、怎样性格的人。对方想到的问题你要准备,对方没想到的你也要准备,简历上写了的要讲得通,没写的也要讲得通。

我列举了一些常见的问题,供大家参考:

为什么有换工作的想法?

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岗位的?

你认为自己的价值在哪里?

你为什么想要转行/换领域/换岗位?

你工作中最突出的部分或项目是什么?

简历里提到的这项内容,每天需要花多久完成?

遇到XXX问题的时候,你都怎么解决?

XXX方案有没有准备过plan B?

你都如何做数据分析的?哪些是关键指标?

如何提高XX指标的转化率?

你日常工作要和哪些岗位对接合作?

平常看什么书/专栏?

……

总之,一个思路:所有面试官可能问到、想到的问题,你都要提前准备好答案

有些面试官气场强大(自视甚高),喜欢用质疑的语气来面试,如果准备不充分,很容易被对方问得发挥失常。

什么叫准备充分?

上面那些问题,准备个一两百道都不要嫌多,有的问题还可以换几种说法回答,保证无论哪种角度,你的答案都能逻辑清晰、没有漏洞。

做完这些,可以找家人假装成面试官来和你练习,如果能找跟你是同行的朋友那是最好的,这样的模拟会更真实。实在不行,那就自己跟自己演对手戏吧……这事我也干过。

5、 入职前 多方打听新东家


现在职场社交的APP和招聘APP都有关于公司企业的讨论,可以作为参考,如果认识在里面工作的人就更好了。

跳槽是件大事,一份工作少则一两年,多则不止三五年,一份工作完全可以决定你人生轨迹的走向。所以,这件事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上文里提到的每一项,都非常非常耗时耗神,我承认,我现在也做不到。但是也许你能感觉出来,现在的人才竞争太激烈了,最好的应对方法是:把看机会的时间拉长到三个月至半年,并且随时关注招聘市场、行业动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