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桥话画: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元代文人画的代表作
《鹊华秋色图》,元代,赵孟頫,纸本水墨,纵28.4厘米,横90.2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名画鉴赏
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鹊华秋色图》是元代画家赵孟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山水画史上值得珍视的一幅作品,被画界誉为元代文人画的代表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image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局部题跋
《鹊华秋色图》所描绘的是当时济南府附近的鹊山、华不注两座名山周围秋天的景色,鹊山位于黄河以北,山体浑圆,形似元宝;华不注山位于黄河以南,山体尖耸。画面上,赵孟頫将两座山分置于画面的一左一右,构图左右平衡,在一片辽阔的泽地与河水之间,鹊华两山之间古木成林,水边的芦苇迎风飘动,往来的人们安居乐业。这幅画采取平远法构图,画中洲渚平川,两山相对,舟楫往还,草屋茅舍,芦荻红树,一派秋色美景,大气古远。图中林木种类不止一种,颜色红绿相间,枯荣相杂;树木高低远近,起伏变化丰富,布置得聚散自然,多而不繁,疏朗有致,既有现实形象依据,又融合自身感受进行了再创造。《鹊华秋色图》虽说画的是北方景致,但画面的经营构思,用笔用墨却无不浮动着江南水乡的情调。
赵孟頫在设色上水墨间用青绿着色,追求简率雅逸和清幽;风格上“一冼工气”,“风尚古俊,脱去凡近”,是画家本人提出的“古意说”之下的一种尝试性表现。赵孟兆页在开拓文人画风格上有所贡献,但在人物画上则局限于神佛经史及文人活动圈子,失去了唐宋时反映广阔社会生活的风采。
image赵孟頫《鹊华秋色图》
综观全图,画家将诸多景物设置得疏密有致,把水墨山水与青绿山水融为一体,笔法灵巧,画风飘逸简洁,有一种寄闲趣于林泉、向往自由的情感,体现出画家高度的概括能力和创新能力。后人评价该画卷既有唐人之致而去其纤,又有宋人之雄而去其犷。
画趣拾珍
说起元代的文人画,赵孟頫(1254—1322年)是作为文人画的最主要的倡导者之一,他以托古改制之名带动了中国绘画史上一场至关重要的革新。他出生于门庭显赫之家,艺术成就全面而且卓越,元代绘画几乎每一个方面都投射着他的影子,而他显赫却又充满争议的一生更成为艺术史中一个从未平息的话题。
image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局部
赵孟頫出生时就遇到了宋元交替的乱世,不过他有宋朝皇室的血统,是宋太祖赵匡胤的11世孙,他的父亲赵与蚩也曾经在宋朝身居高位。赵孟頫14岁时便承父荫补任了真州司户参军,可是没过多久南宋灭亡了,他只好回家读书闲居。赵孟頫的母亲丘氏是个很有眼界的女人,她预见到元朝建立后必然会网罗汉族的才学之士,于是鼓励儿子进取学问。在这闲居的十年间,赵孟頫寻访名师,结交文友,才艺俱进,成为了名闻江南的“吴兴八俊”之首。
元朝建立初期,由于江南一带是南宋故地,一方面为了便于统治,一方面也是为了网罗汉族人才,元世祖派使者到江南搜访“遗逸”,以此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像赵孟頫这样又有才学又是前朝贵族后裔的人物自然成为他们眼中的首选。在几度拒绝使者的“邀请”之后,赵孟頫终于还是在前途与气节之间选择了前者,踏上北上入仕的旅途。在他入仕之后,尽管元世祖对他寄予了厚爱,但朝中蒙古贵族对他的猜疑和排挤,以及接踵而来的政治争斗,都使赵孟頫心中深蒙阴影。不过对他来说,最难以言说的痛苦还是“变节”带给他的道德压力,他曾经在诗中表达这种进退两难的心情:“昔为水上鸥,今如笼中鸟,哀鸣谁复顾,毛羽日摧槁。”
image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局部
史书记载,赵孟頫曾在山东济南做官。然而,《鹊华秋色图》却并不是一幅平常的风景写生,而是赵孟頫凭着记忆在家乡画就的,有着曲折动人的传奇故事,被人们称为“思乡之画”。元世祖去世后,1295年赵孟頫一度辞官回家,家中亲朋好友对他十分冷淡,只有从前的一个好朋友、诗人兼收藏家周密对他依然如故,为了表达对周密的感激之情,赵孟頫为他绘制了这幅《鹊华秋色图》。
据说有一天,赵孟頫和几位朋友一起饮酒作诗,这些人中有位名叫周密的朋友,他是文学家,与赵孟頫以兄弟相称。席间,大家谈笑风生,说起曾经游历的名山大川时,赵孟頫更是向好友盛赞济南山水之胜,谈及鹊山和华不注山,一个浑圆敦厚,一个尖耸入云,两座山峰形态迥异,穷尽山之俊美巍峨,使在座的人为之神往。可当时只有周密一人默默不语,赵孟頫很奇怪,后来问起才知晓了其中缘由。
image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局部
原来周密的祖籍在山东,其先祖曾定居在华不注山下,六世祖时移居历山脚下,周家博艺习儒,以诗礼传家。尽管周密出生在江南,但终其一生都难忘自己是齐鲁后裔。“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北方和中原一带的士大夫都避难江南。周密的曾祖父也被迫离开山东家乡,迁到吴兴避难,周密虽然没有回过山东故乡,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晚上酒宴散后,周密回到家中,回想起好友赵孟頫对鹊山和华不注山的描绘和赞美,再联想到自己或许今生今世再也回不到出生的地方了,不禁暗自神伤起来。
第二天清晨,周密直奔赵孟頫家,打算让赵孟頫再给自己说说家乡的景致和风土人情。言谈之中,赵孟頫被周密流露出的乡之情深深地感动了,于是便说:既然周兄思乡之情如此真切,我就凭记忆献丑作一幅山东鹊山和华不注山的画送给你。周密听后激动地说:若能如此,真是太感谢赵兄了。于是,赵孟頫摆上文房四宝,提笔挥毫,凭记忆和高超的绘画技巧描画起济南的山水来,一边画还一边给周密介绍济南的山水、民俗风情等。就这样,赵孟頫的传世之作、又被后人誉为“思乡之画”的《鹊华秋色图》诞生了。
image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局部
《鹊华秋色图》在元、明两朝一直收藏于民间,到了清朝时被收入皇宫,成了乾隆心爱的宝贝,画上的“鹊华秋色”四个大字就是乾隆皇帝题写的。传说有一年,乾隆到山东狩猎来到济南,闲暇登上城门楼赏景,四下一看,觉得这一带景色好熟悉,似曾相识:这不是元代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中所画的景色吗?乾隆立刻派随从连夜赶回京城取来这幅《鹊华秋色图》,带着画作再次登上济南城楼,看图识山,仔细对照,总是觉得有点不对劲。经过一番比对,乾隆得出结论:赵孟頫所画《鹊华秋色图》的鹊、华二山方位有误,本应鹊山在黄河北而华山在黄河南,可画中两座山怎么都到一起了呢?出于对江山社稷的考虑,乾隆震怒:两座山的基本方位都没搞清楚,若打起仗来,还不都败下阵来,这还得了!随即,乾隆下旨:朕发现古人之画有失实之处,本该将此画焚毁,以免误我大清之战事,但念此画流传几百年,更得来不易,权且将此画收入大内,任何人不得观赏!就这样,传世之作《鹊华秋色图》被打入了冷宫。而不论传说是否真实,但可以肯定的是,清朝时《鹊华秋色图》的确是深藏皇宫,不为外人所见的。直到1949年初,国民党政府撤离南京,退踞台湾,他们将故宫藏品连同南京博物院等地共5500多箱珍贵文物运往台湾,《鹊花秋色图》也被迫离开深宫,和这批国宝一起越过海峡到了宝岛台湾,被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为了让更多的人能欣赏到这一思乡名画,1989年10月5日台湾以横四连形式印发了《鹊华秋色图》邮票,让人们在方寸之间一睹这幅名画的风采。
image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局部
历史上每遇沧桑变易之际,文化颇易失范,人们总是以史为鉴,从古代的启示中去寻找医时救弊的良方,如孔子的“克己复礼”、魏晋“竹林七贤”的返朴归真、唐宋的“古文运动”等,重视传统成为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赵孟頫提倡“古意”的出发点也不例外,他引晋唐为法鉴,批评南宋险怪霸悍和琐细浓艳之风。在山水画中,赵孟頫倾心于宋以前的山水画家,唐代的王维以及五代的董源等人学习,他的山水画,摆脱了南宋山水画复杂的刻画,而试图回到山水画创始之初那种古朴、天真的创作心态中,这种对造型的简化实质上是为笔墨的挥洒、情绪的表达留出了更多的空间。赵孟頫认为在绘画中情感的抒发并不是毫无凭借的,画家要大力提高自己书法和文学上的修养,以书法用笔入画,并在作品中尽力地营造高雅、古朴的意境,这些见解成为后代文人画家们恪守的座右铭。
应当特别指出,赵孟頫的山水画不但将钩斫和渲淡、丹青和水墨、重墨和重笔、师古和创新、高逸的士大夫气息与散逸的文人气息综合于一体,使“游观山水”向“抒情山水”转化;而且使造境与写意、诗意化与书法化在绘画中得到调和与融洽,为“元季四大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那种以诗意化、书法化来抒发隐逸之情的逸格文人画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片上传失败...(image-be1125-1540781586772)]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局部
作为一位士大夫画家,赵孟頫一反北宋以来文人画的墨戏态度,既维护了文人画的人格趣味又摒弃了文人画的游戏态度,既创建文人特有的表现形式,又使之无愧于正规画的功力格法,并在绘画的各种画科中进行全面实践,从而确立了文人画在画坛上成为正规画的地位。应该说,赵孟頫使职业正规画与业余文人画这两种原本对立或并行的绘画传统得以交流融汇,从此,一个以文人画家为主角、以建构文人画图式为主题的绘画新时代拉开了序幕。
名家小传
image元代著名画家赵孟頫画像
赵孟頫(fǔ)(1254年10月20日 -1322年7月30日 ),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 ,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赵孟頫被行台侍御史程钜夫举荐,受元世祖忽必烈的礼敬,历任集贤直学士、济南路总管府事、江浙等处儒学提举、翰林侍读学士等职。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晚年逐渐隐退,后借病乞归。至治二年(1322年),赵孟頫逝世,年六十九。获赠江浙中书省平章政事、魏国公,谥号“文敏”,故称“赵文敏”。著有《松雪斋文集》等。
文章来源于画家邱汉桥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