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知道是让我逃避?还是让我强大?
前两天,破鸦在搬家小组里面突然说刷微博的时候刷到我的签到打卡#晚间读书40分#,我一时心血来潮想说看看到底我今年读书读了多少天,鉴于我基本上都在读书之前发个话题,这很容易查得出来,后来因为手机查东西实在太繁琐放弃了,而且读书这事,向来应该重质不重量。
三十六大.jpg她这一句话倒是让我想起了另一个问题,我读书,到底是用来逃避现实的?还是真的可以给我带来强大?曾几何时,我非常厌恶读工具、技能类的书籍,一则我的工作没有那么需要不断更新技能,二则我总觉得一些深层次的东西不是这一类书可以教会的,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机场书店里那么多的成功学的书。
读书的时候,我可以躲进别人的甚或小说的世界了,我的空间感不错,想象力也还OK,所以小说和散文杂文里的那些城市,感触,我或多或少都可以感同身受,想象出类似的情景,读书也可以让我觉得这世间并非只有我一个人独有某种感情或惆怅,这也许是一种逃避,在混乱而不安的现实社会里,总是要有一处半处可以躲避的空间吧,否则上哪里喘气去?
至于读书是否使我强大了?不敢说我真的从读过的所有书籍中都学会了点什么,每一本书带给我的冲击和后续效益都那么大,但或多或少总是有些影响的吧,即便是一本我无法看下去的书,也教会我如何选择书籍不是。
一个人的长成,也许是很多书籍的积淀,也许是很多事与愿违的意外,也许是很多人生经历的造就,如果说读书带给我了一些正面的东西,我想大概是教会了我自己判断,教会我如何遣词造句,教会我一些简明扼要的普世道理,在我不知是好是坏的三观里支起了一根渐渐生长的主梁。而这,也许在某个时刻可以使我强大。
最近开始看冯唐的书,他很多的用词,我还需要去查一下才知道什么意思,也许那才是汉语原本的用法,现在被网络简化得一无是处,以至于大多数人都只记得简要的用法,原本的那个字反而不认识了。遇见冯唐很是意外,这个人一直都在我的视野的周围,回想起来,抽烟同学应该说过不只一次,但我好像都一带而过,直到今年开始看他的书。《三十六大》的最后一篇是写给李银河的,今年发生了很多事情,但是其中一件和李银河教授息息相关,那篇的名字叫做《大作》,是李银河写了一篇文章,发去给冯唐看是否好,并且叮嘱看完一定要销毁,冯唐用了这样一个名字,已经足够说明文章的质量,他还回答了一个世纪难题:“我为什么写作?”
“银河,我看完你的小说,我看到清通简要的汉语,我看到你在写作这些小说时候的快感和惆怅,你消磨了你除了文字不能消磨的时光,你写了之前的汉语没有描述的人性。你经历了所有伟大而谦卑的作者所经历的一切光明与黑暗,你还纠结什么?你还期待更多什么?
除了自渡和渡人,其他毫无所有,毫无所谓。”
我以前一直都以为她不过是王小波的老婆,那些深情的“李银河,你好哇”的信里的主角,一个杂志编辑,后来的印象是高校教授,但今年很多事情虽然结果很令人悲伤,但是不得不承认,她(或许只是我突然发现的)突然展现出来这种中国文人的坚韧,着实让人敬佩。虽然现在微博和网络上鲜少再看到她的言论,传说是被禁言了。
但是在豆瓣上看到她的一位学生谈起,上课的时候感觉总是老生常谈,听了想让人睡觉的教授,居然在网络上突然迸发了另外的一面。又或者是一个评论说,无论别人用了什么方法去反驳她,她就是一本正经的在那讲道理这事,本来就足够强大,也足够说明为什么王小波之前那么爱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