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简友广场哲思

“我曾去远方找自己,也愿回过头来看世界。”

2020-02-21  本文已影响0人  海创人物汇

国内一流大学 工学本科

国际顶尖高校 工商管理硕士

从事海内外创业孵化工作7年

直接辅导300多家各行业创业企业

"

  文:Isabel

  图:William

接到这个采访的时候,boss说这个嘉宾超级超级超级无敌厉害。

采访结束的现在,我想说,这位小哥,真的也太厉害了吧。

我的想象中,他是这样的人:瘦瘦的男孩子,头发很短,也许还带着眼镜,平时看着普普通通,可能还不太爱笑,但是说起自己的专业时,整个人都在发光。

如果你觉得理工科的男生都很无聊、不解风情,或者学工商管理的男生都很虚伪、不可一世,那你真的应该来认识一下今天这位受访嘉宾——William。

「我满意于现状,但不满足于自己」

William在著名高校毕业之后从事的工作是在孵化器做创业咨询,指导初创公司进行创业辅导和规划,帮助创业者对接投资等等。

对很多人来说,这都算是一个很棒的工作,工作体面而且收入稳定。

其实我们的社会上对于“满意”这个词是有一个宏观的标准的。

比如对于一个高中生,如果你年级排名前50,那就可以说你是让人满意的。

那么对于一个毕业生,如果你顺利找到了工作,而且收入还不错,能够支撑起生活还能有点存款,那也可以说他是满意的。

而对于一个富二代,如果他脱离与家庭的原始财富,创造出来属于自己的一点东西,我们会觉得他是令人满意的。

所以,这个“满意”的笼统标准,也是分层次的。

一部分人达到“满意”之后,会止步不前,享受现状。

而另一部分人,这个层次的“满意”达到了之后,会想要追求更高层次的“满意”。

显然,William就是后者。

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他选择了辞职,出国深造。

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学习经历使他对国内的市场环境了解得非常全面,但出于职业的考量,为了更多地帮助公司走国际化道路,为了给予创业者更有意义的建议,他认为,这些知识远远不够。

于是为了学习国际上的行业环境和商业逻辑,见识更多样化的商业场景,了解发达国家著名企业基业常青奥秘,也为了给自己一个充充电的机会,他踏上了远行的路。

(William在外的学习的和研究)

「斜杠青年已经过时了,加号青年才更有价值」

之前的采访中,我和一个姐姐聊到过关于本科和硕士之间专业跨度的问题,那么这次出于好奇,我也问了William,工科和MBA之间存在着怎样的一个跨度呢?

他的回答是,这不是一个跨度的问题,而是如何做到1+1>2。

互联网大发展的时代,科技就是风口。

那么工科的背景就为William提供了一个绝对的优势,更加了解科技产业和产品的研发思路,也就更能够去帮助那些科技领域的创业者。

加上后来学习的工商管理,把金融角度、商业角度的思维和原有的背景加起来,这就不是一个矛盾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

懂产品设计、懂技术生产、懂管理团队、懂商业模式、懂市场营销、懂财务金融,这样才能真正融会贯通,在商业世界运筹帷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践出真知。」

除了学习经历,William也去了很多国家做过调研,也有参与过一些商赛和项目。

这就又说回了那个老问题,留学生没有实习经历是理所应当吗?

你总说,国外实习难找。

那你有参加项目吗?有参加比赛吗?有参加交流吗?甚至你有认真去找过这些机会吗?

学校提供的机会、企业家的宣讲会、校友和老师的资源、通过参加活动的途径……机会到处都有,每个学生也一定都知道,就看你是自欺欺人,还是做那个有准备的人。

William总说,他这一路还挺顺利的,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困难。

但我总是想,幸运的人为了变的幸运,之前到底做了多少准备啊。

(William在外的学习和研究)

在你心安理得的待在学校游手好闲时,已经有人做了一堆实践。

在你环游欧洲在朋友圈晒美美的照片时,已经有人做了各个国家的市场调研。

最后,你只看到了人家又满满当当闪闪发光的简历,有选都选不过来的好offer,然后回家咬着手帕羡慕嫉妒恨的说一句“他怎么那么幸运啊。”

所以William是不虚此行的。

工科+商科,理论+实践,他的留学经历,真的做到了为他贴金。

 (小镇黄昏)

「如果你觉得麻木了,那就走出去看看世界」

留学带给他的的另一个收获,“我认识了来自很多国家的朋友,让我对很多事情,包括对我自己,都有了新的认识。”

这不仅仅是一次求学经历,更像是一个寻找的旅途。

他不仅找到了自己的另一个出口,也找到了更完整的自己。

在佛罗伦萨,他看到那些头发卷卷的街头艺术家,遥远的歌声仿佛从古老的帝国传来;

在卢浮宫博物馆,那里有著名的画作和石像,他们不再仅仅是课本上需要背住的条条框框,而是真实地传承着信仰与文明;

而那些不知名的小镇,像是行者的驿站,或是旅者的天堂,星星点点的点缀着这片大陆,那里没有忙碌和焦虑,而是心无旁骛地追逐自己的热爱。你走在那样的石板路上,才会明白到底什么是生活,什么是历史,什么是时光。

(不一样的城市)

读书、读人、读城。

每当我看到“城市”这个词的时候,我都觉得特别美好。

这里的“城市”不是相对于“乡村”来讲的,而是相对与整个国家来讲,下级行政区域就是一个“城市”。

即便城市中也有想象起来不那么干净平和的,比如曾经的“雾都”伦敦,现在的“霾都”北京,还有“罪恶之城”等等,但我依然觉得“城市”真的是非常美的一个概念。

一个城市,有楼房也有平地,有道路还有草坪;有独特的产业,和独特的记忆点;一个城市,它又是很多人的家,他们每个人都不一样,但又从同一片底蕴中生长出来。

就像William说的“为什么会有名家大家集中性的出现,这源于一种城市的底蕴和文化。”

一个城市中发生的所有事情都相关联,都有相同点。就像一杯咖啡,你可以调出很多不同的味道,但无论你加多少奶多少糖,它的基调都永远的咖啡。

(不一样的风景)

“当你用观察的眼睛去看周围的时候,你会发现每个人都那么有趣。”

如果你麻木了,就出去看看世界。

看得多了,你就会明白自己的渺小,你是属于一个城市的,城市又属于国家,国家属于大陆,后面还有大洲、板块、地球、太阳系、银河系……

很多时候你的焦虑源于把自己看得太重,但人类需要明白自己的渺小。

渺小了之后,你才能找到更自由的自己,而这个更自由的自己才能带着你去做更伟大的事。

拿着优异的成绩单,带着一摞奖状,怀想着多国见闻,联系着各国朋友,硬件软件都焕然一新,这个升级版的William 2.0,他回国了。

「中国是能成大事的地方,但成大事的背后是什么」

“其实出国走一遭,真的让我变得更爱国。”

也许你觉得英国很古典很文明,提起英国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绅士”,其实没有那么好,也有很多傲慢和自大。

也许你觉美国是天堂,有自由有福利,但其实美国街头也有很多破衣烂衫的流浪汉。

也许你觉得巴黎就是浪漫之都,但如果你去了,别忘了小心小偷。

对比一下我们国家的现状,不管是治安、物流、市场容量更新速度还是宏观调控,即使不算世界第一,也至少走在了世界的前端,而且还在继续往好的方向发展。

说回到专业领域的话,尤其是创业环境这方面,国内的互联网环境,欧洲真的没法比。

从客观条件来看,中国人口众多,市场大;

从内部条件来看,中国的产学研合作现在也做的特别好;

从支持方面来看,政府的支持力度就更不用说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各地纷纷出台好政策,鼓励创业创新。

(William的调研和参观)

但环境好的同时,伴随着的就是所谓的“井喷”——竞争压力大。

所有人都能看出来现在创业条件好,所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创业。

就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你过去了,丰功伟绩佳话美名都是你的,但是你没过去的话,那就是芸芸众生中的无名氏。

就像我们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狂欢之下,往往是遗骸遍地。”

“在英国,一件事情很容易做起来,但很难做大;而中国的创业很难做成,但一旦做成了,可能会做得很大。”

还有就是国内创业环境中一个明显的缺失,就是针对创业者的咨询服务和创业前辈的经验传授明显不足,这就直接造成了现在很多创业的年轻人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本可以避免,但因为没有得到相关的指导,同样的坑一直都有人在跳。

首先就是他们比较浮躁,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成为比尔盖茨或者刘强东,创业很难成功,但创业失败随时都可能发生。

第二个就是眼高手低,有了一个想法就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但是事实可能是这个事情已经有人在做了,只是你不知道。所以大家要更脚踏实地,考虑现实的风险。不要过度依赖自己的设想,要依赖的是数据,是调研。

所以创业之初要想清楚自己能做什么,能不能坚持,有多少把握,了解的深不深刻。而不是某天早晨闹钟响了,不想起床不想上班,那脑子一热,我辞职创业吧!这样的业,往往会被创死。

创业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

创业需要好的产品或服务,更需要全面的商业逻辑、市场分析、营销规划和金融准备。并且,完善的团队架构和组织运营,更是创业成功必不可少的基础。

这可是资深创业咨询师的忠告,大家一定要听。

(这张很有生机,放在最后)

现在的世界,变化是永恒的主题。

站在未来的那一边,才是最安全的选择。

William的未来,可能继续帮助更多创业者成功,也可能亲自投入创业蓝海,去创造一家有价值的企业。

我相信,这样的他,一定是会幸运的。

那么,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你的未来,有什么样的打算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