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的遐想

2019-11-17  本文已影响0人  浙江建新

昨日与磐安作协的朋友们座谈,磐安作家提问如何提高散文写作水平,我即席说了多读书以开拓视野,以及如何摆脱人类文化的束缚以发见个体对世界的独特感知和认识的观点。随后我们访问团也有辩驳讨论,使问题进一步深化。这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相对系统的认识。虽然仍是文学创作的ABC,但也值得记录下来。

文学创作,从作者的角度看,无非就是两个方面:一,如果观察、了解和把握世界;二,如何文学地表达这个感知到的世界。

从作家感知世界的过程看,有这样三个阶段。第一,用一个赤子之心感知这个世界。第二,大量阅读和学习前辈作家的文学作品,获得他们对世界的感知和认识。第三,如何摆脱这种学习结果的束缚,或者可以表达为人类文化的束缚,返璞归真,以发现自己所感知和认识的独特世界。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第一个阶段是自然存在的,无须细说。

第二个阶段我们的祖先早已归纳为“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种学习,是一个人从野到文的进化,对于常人不可或缺(昨日有人讨论到文学天才不一定需要这样的学习,或者很少很短的学习即可)。这可能是真的,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个阶段不能短缺。

对醉心于文学的作者来说,最难的是第三阶段。能深入其中固然需要花大力气,能脱身其外更需要力气,自然还要有天分。也许这个进程不像我现在描绘得那么规板,而是一边成为满腹经纶,一边仍然维持着赤子之心。但无论如何,这个阶段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例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肖洛霍夫在《静静的顿河》里描写的主人公看到“黑太阳”的景象。

总之,入与出,是一个作家必须经历的艰难的历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